高寄示微疾,维摩了不言。
深林过春雨,径草入閒门。
近午一花发,去人孤鸟翻。
因机随语默,妙义不须论。
高寄示微疾,维摩了不言。
深林过春雨,径草入閒门。
近午一花发,去人孤鸟翻。
因机随语默,妙义不须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彭孙贻在默庵中与圆明和尚晤谈时,自身微疾初起的情境。诗中的“高寄示微疾”暗示了身体的不适,但“维摩了不言”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仿佛疾病并未真正影响到内心的平静。
“深林过春雨,径草入閒门”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背景,春雨轻柔地洒落在深林之中,小径旁的野草悄悄探入闲门,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这种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映射出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近午一花发,去人孤鸟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午后的阳光下,一朵花悄然绽放,而远处的鸟儿似乎在孤独地飞翔。这一静一动,一实一虚的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最后,“因机随语默,妙义不须论”表达了诗人与和尚交谈时的心境。在这样的对话中,语言或许已经不再重要,因为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超越了言语的界限,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这不仅是对佛法的领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庆门今独盛,旧族有光华。
日坐不欺室,天兴积善家。
山林娱晚境,书史是生涯。
手种堂前桂,君看身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