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节今如在,此日蒸尝显旧踪。
曾待疾风知劲草,转奇岩壑有孤松。
品分陆子清泉茗,韵逸梵王古寺钟。
岁岁馨香隆国典,飞帆遥接九龙峰。
当年大节今如在,此日蒸尝显旧踪。
曾待疾风知劲草,转奇岩壑有孤松。
品分陆子清泉茗,韵逸梵王古寺钟。
岁岁馨香隆国典,飞帆遥接九龙峰。
这首诗通过“当年大节今如在”开篇,表达了对历史伟人高尚情操的敬仰与怀念,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品质即使在岁月流逝后依然熠熠生辉。接着,“此日蒸尝显旧踪”则描绘了祭奠仪式的庄重与对先贤事迹的追忆。
“曾待疾风知劲草,转奇岩壑有孤松”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先贤比作坚韧不拔的劲草和孤松,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依然挺立,象征着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品分陆子清泉茗,韵逸梵王古寺钟”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以茶与钟声为载体,暗示了先贤的品德如同清泉茗茶般高洁,又如古寺钟声般悠远深沉,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之美。
最后,“岁岁馨香隆国典,飞帆遥接九龙峰”总结全诗,表达了对先贤精神的传承与敬仰,以及对其影响深远的感慨。每年的祭奠活动都充满了对国家典章的尊重,仿佛是通过船只跨越时空,连接着遥远的九龙峰,寓意着先贤的精神如同山峰一样永恒屹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缅怀,展现了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崇尚,以及对传统文化与精神遗产的珍视与传承。
寒梢砌玉。
把胆瓶顿了,相伴孤宿。
寂寞幽客,筛影横斜,宜松更自宜竹。
残更蝶梦知何处,□只在、昭亭山北。
问平生、雪压霜欺,得似老枝擎独。
何事胭脂点染,认桃与辨杏,枝叶青绿。
莫是冰姿,改换红妆,要近金门朱屋。
繁华艳丽如飞电,但宛转、断歌零曲。
且不如、藏白收香,旋学世间边幅。
三年海国。
又荏苒素秋,天净如沐。
凄砌寒蛩暗语,杵声相续。
梧桐一叶西风里,对斜阳、好个团簇。
老香堂畔,苍然古桧,无限心曲。
叹石室、棋方半局。
便时换人非,光景能蹙。
千古鸱夷,尚恐欠些归宿。
倚空笑把轮云事,付坤牛、乾马征逐。
且巴重九,昭亭句溪,杖藜巾幅。
雪来比色。
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
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
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
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
回首,往事寂。
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
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
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
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澹然绝色。
记故园月下,吹残龙笛。
怅望楚云,日日归心大刀折。
犹怕冰条冷蕊,轻点污、丹青凡笔。
可怪底,屈子离骚,兰蕙独前席。
院宇,深更寂。
正目断古邗,暮霭凝积。
何郎旧梦,四十馀年尚能忆。
须索梅兄一笑,但矫首、层霄空碧。
春在手、人在远,倩谁寄得。
九垓共色。
想洛滨剑客,吹呼长笛。
貏豸老松,别树平欺烂柯折。
应是千官鹤舞,腾贺表、谁家椽笔。
赐宴也,内劝宣来,真个是瑶席。
休怪,巷陌寂。
有一种可人,扫了还积。
悲饥闭户,僵卧袁安我偏忆。
凝望天童列嶂,谁大胆、偷藏遥碧。
待问讯、清友看,怕难认得。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