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厓天上生,对面作浪起。
我头不敢仰,诚恐浪压己。
岂知下望深,青天反作底。
山外有山立,山内有山倚。
颇类人衣裳,幅幅有表里。
忽然暴雨来,人天一齐洗。
避登千寻塔,正对一条水。
瀑布从高看,匹练更长矣。
始知开先寺,相离咫尺耳。
只为绝巘遮,纡行十余里。
黄厓天上生,对面作浪起。
我头不敢仰,诚恐浪压己。
岂知下望深,青天反作底。
山外有山立,山内有山倚。
颇类人衣裳,幅幅有表里。
忽然暴雨来,人天一齐洗。
避登千寻塔,正对一条水。
瀑布从高看,匹练更长矣。
始知开先寺,相离咫尺耳。
只为绝巘遮,纡行十余里。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至黄厓再登文殊塔观瀑》。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黄厓山中登山观瀑的奇妙体验。首句“黄厓天上生”形象地写出瀑布如从天而降,接下来通过“对面作浪起”和“我头不敢仰”的描绘,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气势。诗人运用比喻,将山势比作层层叠叠的衣裳,富有动态感。
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忽然暴雨来,人天一齐洗”,瀑布仿佛与天融为一体,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诗人登高至千寻塔,从高处俯瞰瀑布,感觉它像匹练般漫长,从而意识到文殊塔与开先寺其实距离并不遥远,只是被山峰遮挡,需要绕行十多里才能到达。
整首诗语言生动,画面感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山水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少年不识字,持戟仕金门。
万事蹉跎岂自料,一官憔悴与谁言。
上书昨日辞天子,还从阙下归田里。
束缚始自重为人,激昂尚欲酬知己。
不悟名轻世果然,翻嫌计晚身如此。
便尔深林学遁栖,家贫那免伏耕犁。
腰镰暮向夷门北,倚仗朝过莘野西。
伐木手营一茅宇,披榛力灌几药畦。
箧中笔砚无时把,肘后诗书坐懒题。
往往顽痴众所疑,悠悠端合困明时。
闻君解语五千字,宅畔仙窟定所知。
此日低头应笑我,平时开口却为谁?
有友有友来界塘,温其如玉白面方。
步出西青日未午,握手谈笑神扬扬。
彗摇东壁馆飞鵩,君身甫出邹阳狱。
嗟我生馀行路难,何似当年同鬼录。
呜呼五歌兮怀管鲍,落花纷纷满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