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虽能言,所言自不知。
清晨对笼语,巧舌能效为。
张华教啄鹯,何忠代寄信。
审然乃鸟妖,事不可为训。
雀房饲养熟,习惯听数言。
背笼乃语他,诚恐无端传。
甲乙二内侍,甲痴乙者黠。
鹦见甲者驯,见乙鸣戛戛。
甲为鹦爬搔,展翅意若喜。
有时眠掌上,驱之亦弗起。
乙持果实来,漫饵实相撩。
鹦亦伺其怠,利嘴噍如雕。
因悟昌黎言,小黠乃大痴。
智固不可逞,物固不可欺。
即事摛藻词,物各具性灵。
中孚豚鱼吉,可以诠羲经。
鹦鹉虽能言,所言自不知。
清晨对笼语,巧舌能效为。
张华教啄鹯,何忠代寄信。
审然乃鸟妖,事不可为训。
雀房饲养熟,习惯听数言。
背笼乃语他,诚恐无端传。
甲乙二内侍,甲痴乙者黠。
鹦见甲者驯,见乙鸣戛戛。
甲为鹦爬搔,展翅意若喜。
有时眠掌上,驱之亦弗起。
乙持果实来,漫饵实相撩。
鹦亦伺其怠,利嘴噍如雕。
因悟昌黎言,小黠乃大痴。
智固不可逞,物固不可欺。
即事摛藻词,物各具性灵。
中孚豚鱼吉,可以诠羲经。
这首诗以鹦鹉为题,通过描绘鹦鹉与人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性与动物性的对比,以及智慧与欺骗的辩证关系。
首先,诗人指出鹦鹉虽能模仿人类语言,却并不真正理解其意义,这象征着表面上的聪明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智慧。接着,通过张华教鹦鹉啄鹯和何忠代鹦鹉传递信息的例子,讽刺了鹦鹉看似忠诚实则可能带来的危害,强调了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判断事物的重要性。
然后,诗人描述鹦鹉在不同人的面前展现出不同的态度,甲侍者使鹦鹉驯服,而乙侍者的到来则引发鹦鹉的警惕与攻击行为,以此说明鹦鹉的狡猾与忠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诗人引用韩愈的诗句“小黠乃大痴”,总结鹦鹉的行为,指出即便是聪明的生物,也有可能陷入愚蠢的境地。同时,诗人强调智慧不应被滥用,万物都有其本性,应尊重自然法则。
整首诗通过鹦鹉这一形象,探讨了智慧、忠诚、欺骗与本性的主题,富有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未委海潮水,往来何不閒。
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
渔舸汀鸿外,僧廊岛树间。
晚寒难独立,吟竟小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