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淹暮色,残雨报新凉。
砧响钟初定,城空漏更长。
移镫惊蜥蜴,栖桁湿螳螂。
莫恨秋声减,甘蕉正满墙。
高斋淹暮色,残雨报新凉。
砧响钟初定,城空漏更长。
移镫惊蜥蜴,栖桁湿螳螂。
莫恨秋声减,甘蕉正满墙。
这首《秋夜听雨(其二)》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一个典型的秋夜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的独特氛围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首句“高斋淹暮色”,点明了地点和时间,高雅的书斋沉浸在傍晚的余晖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接着,“残雨报新凉”一句,以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暗示季节的转换,雨后的微凉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为整首诗奠定了季节性的基调。
“砧响钟初定,城空漏更长”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深邃。捣衣声在空旷的城郭中回荡,古老的钟声已经平息,时间仿佛凝固,只有滴答的漏壶声在夜空中悠长地回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感。
“移镫惊蜥蜴,栖桁湿螳螂”则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之中。移动的烛光不经意间惊扰了栖息的蜥蜴,而栖息于屋梁上的螳螂因潮湿而显得格外醒目。这些小生物的活动,虽微不足道,却为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最后,“莫恨秋声减,甘蕉正满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变换的豁达态度。虽然秋风带来了凉意,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遗憾,反而欣赏到满墙甘蕉的美景,展现出一种超越物外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秋夜的景色、声音、情感巧妙融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乖龙行雨来,阴云暗长空。
父老急避雨,枕籍丛祠中。
共说今年好令君,愁民心与天心通。
推收不行二十载,编户流离注虚税。
救焚拯溺不移时,感召丰穰如有期。
夏潦秋必旱,家家发忧叹。
人言令君先民忧,祷神得雨民忧散。
绝怜得雨如得金,黄金不入饥时眼。
君不见去年河陕间,到处各有守令官。
尽心弭灾岂无术?坐使生齿遭艰难。
忠臣忍读罪己诏?富儿勇取入粟官。
呜呼,从渠入粟为官至卿相,徙薪合在焦头上。
立志为诤臣,万死应不悔。
含笑辞白发,结束向辽海。
辽海急兵戈,山高集犀锁。
久与狡倭持,战氛何时解。
万里调客兵,饷绝兵饥馁。
脱巾侮大将,易若捕虫豸。
未战心先携,兵骄将复猥。
百无一堪用,可恃复安在。
君行好折冲,旄节久相待。
勉矣立功名,身为国沟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