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征光禄塞,初入玉门关。
残月边兵尽,寒风壮士还。
旗光侵桂卷,箭镝半星閒。
归赐将军第,长铭窦宪山。
罢征光禄塞,初入玉门关。
残月边兵尽,寒风壮士还。
旗光侵桂卷,箭镝半星閒。
归赐将军第,长铭窦宪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边塞将军归来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战争氛围的刻画,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战士们的英勇。开篇“罢征光禄塞,初入玉门关”两句,设定了将军结束征战、重返玉门关的情境。"罢征"意味着战争的停止,而“光禄塞”可能指的是边疆某个地方的名称,"初入玉门关"则表明将军正在进入或返回玉门关。
"残月边兵尽,寒风壮士还"两句,通过对残月和寒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战争结束、士兵归来的氛围。"残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尾声,而"边兵尽"则说明了战争已经结束;"寒风"给人以凛冽孤寂之感,而"壮士还"则突显出战士们英勇归来的形象。
"旗光侵桂卷,箭镝半星閒"两句,则通过对军旗和箭镝的描写,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生活的艰辛。"旗光"可能指的是军旗在阳光下的映照,而"侵桂卷"则可能是形容军旗飘扬的样子;"箭镝半星閒"则描绘了一种战后的冷清,箭镝散落一地,如同星辰般零乱。
最后,“归赐将军第,长铭窦宪山”两句,表达了对将军归来的赞美和纪念。"归赐将军第"可能意味着将军的府邸,而"长铭窦宪山"则是对将军功绩的永久纪念,通过刻字于山石以示永恒。
整首诗语言沉雄、意境苍凉,通过对边塞景象和战争氛围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边疆战士不易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精神的深切赞美。
崒嵂三峰带白湾,谁开兰若翠微间。
竹林云懒禅心定,草径苔荒屐齿斑。
天入碧岚成玉宇,鸟飞青嶂出尘寰。
此中即是蕊珠境,遮莫閒吟一解颜。
细数班行,阿谁是、调元手段。
君不见、当涂往岁,饥民流散。
天幸立庵来歇马,留心济粜无遗算。
未须臾、千里复安居,无愁叹。公与相,天皆愿。
天施报,如符券。看青州阴骘,富公公案。
已筑新堤旌异数,便膺虚席非常眷。
待明年、弧矢再垂门,蒙宣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