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公沐而冠,赫赫据林莽。
呼啸凭高枝,俨然群猴长。
分庭疾凤麟,用谲幻魍魉。
爪牙遍四方,贤俊尽一网。
自云天命归,窃作非分想。
从此启争端,山谷滋扰攘。
嗟哉鹦鹉群,戢翼甘厮养。
巧鼓如簧舌,啧啧相庆赏。
惟公具雄才,暴乱资扫荡。
非公秉大钧,纪纲孰执掌。
众口肆喧呶,群盲相应响。
欲教猱升木,己亦扶摇上。
焉知非族类,终不关痛痒。
今虽借一枝,终必跌千丈。
兔死狗且烹,口舌安可仰。
猿公沐而冠,赫赫据林莽。
呼啸凭高枝,俨然群猴长。
分庭疾凤麟,用谲幻魍魉。
爪牙遍四方,贤俊尽一网。
自云天命归,窃作非分想。
从此启争端,山谷滋扰攘。
嗟哉鹦鹉群,戢翼甘厮养。
巧鼓如簧舌,啧啧相庆赏。
惟公具雄才,暴乱资扫荡。
非公秉大钧,纪纲孰执掌。
众口肆喧呶,群盲相应响。
欲教猱升木,己亦扶摇上。
焉知非族类,终不关痛痒。
今虽借一枝,终必跌千丈。
兔死狗且烹,口舌安可仰。
这首诗《鹦鹉歌》由晚清女诗人吴妍因创作,通过描绘鹦鹉的形象与行为,寓言了社会中某些人的角色与命运。
诗中首先以“猿公”为引子,形象地描绘了一只猴子在森林中的威风凛凛,象征着那些在社会中看似强大、实则无权无势的人。接着,诗人通过“分庭疾凤麟,用谲幻魍魉”两句,将猴子的智慧与狡猾展现出来,暗示其在社会中的狡诈与谋略。猴子“爪牙遍四方,贤俊尽一网”,比喻其广泛结交,甚至网罗了贤能之士,形成一股势力。
然而,“自云天命归,窃作非分想”,猴子自以为得势,却不知天命未归,其野心与妄想最终导致了“从此启争端,山谷滋扰攘”的混乱局面。这反映了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不可避免的冲突。
接下来,诗人通过“鹦鹉群”与“巧鼓如簧舌”来对比,讽刺那些善于言辞、善于逢迎的小人,他们“啧啧相庆赏”,自鸣得意,却不知真正的力量在于公正与正义。而“惟公具雄才,暴乱资扫荡”,则赞美了像“猿公”这样的领袖人物,有能力平息纷争,维护秩序。
最后,“非公秉大钧,纪纲孰执掌”强调了公正与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公正的领袖才能执掌大局,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众口肆喧呶,群盲相应响”揭示了舆论的力量,以及盲目跟风的危害。“欲教猱升木,己亦扶摇上”则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的权力所迷惑,最终会自食其果。“焉知非族类,终不关痛痒”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看似亲近实则有害的人。“今虽借一枝,终必跌千丈”表达了对那些暂时得势但最终必将失败者的警告。“兔死狗且烹,口舌安可仰”则以历史典故结束,告诫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言语的力量,最终会被自己的言行所反噬。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公正、智慧与领导力的赞美,以及对权力斗争、舆论影响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门前雪垂垂,室中理朱丝。
手按十三徽,心飞天一涯。
故人渺何许,万里惊鸿飞。
试凭朱丝语,一声声亦悲。
一弹雪欲落,再弹雪正作。
只在此山中,故人今忧乐。
我欲弹文王,岐山云渺茫。
我欲鼓曾子,无田可耘耔。
道远望不及,千山复万水。
思君复思君,正恐须髯皤。
后夔若不来,奈此宫商何。
春风早晚起,百鸟喧庭柯。
时携一尊酒,为君奏云和。
山窗三见桐著花,先生三载兹为家。
老树不知寿几许,穷村偃蹇无精华。
刳心竟作蚁乡里,抱花频有蜂干死。
先生得毋类二虫,眼前生趣还馀几?
桐阴瑟瑟摇微风,桐花垂垂香满空。
压檐一枝早开谢,花朵历落庭阶中。
疏帘一幅潇湘雨,老莺作歌雏燕舞。
朝晖散影何娟娟,山窗寂然人正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