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木苍苍拂槛垂,诗篇谁与咏由仪。
薰风入座杯重把,细雨当阶席屡移。
四面波光摇握麈,一亭野色动摛词。
他乡此会应难数,能使儿童拟习池。
卉木苍苍拂槛垂,诗篇谁与咏由仪。
薰风入座杯重把,细雨当阶席屡移。
四面波光摇握麈,一亭野色动摛词。
他乡此会应难数,能使儿童拟习池。
这首诗描绘了在波閒亭聚会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卉木苍苍拂槛垂”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亭边茂盛的植物随风轻拂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下来,“诗篇谁与咏由仪”,诗人似乎在思考着,这样的美景是否有人能与之相配,共同吟咏,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
“薰风入座杯重把,细雨当阶席屡移。”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聚会时的环境,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人们举杯畅饮;细雨飘落,地面湿润,席位不断移动,似乎在暗示着聚会的自由与随性。通过这些细节,诗人细腻地捕捉到了聚会中的温馨与乐趣。
“四面波光摇握麈,一亭野色动摛词。”这里描述了波閒亭四周波光粼粼的水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与握麈(古代的一种乐器)的节奏相呼应,而亭内的景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他想要用文字来描绘这番景象。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热爱。
最后,“他乡此会应难数,能使儿童拟习池。”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聚会的珍视,认为在异乡能够遇到如此美好的聚会实属难得,并且希望这样的聚会能够成为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传递给下一代。这不仅是对聚会本身的赞美,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以及聚会中的人情味与文化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文化的珍视。
我老无能矣。叹人生、得开笑口,一年闲几。
去景悠悠如有待,白发已非春事。
便一笑、何曾是喜。
我本渔樵孟诸野,向举家、尽叹今如是,空自苦,有谁似。
堆堆独坐文书里。是无能、爱闲爱静,清时有味。
出处古今无真是,往往君言有理。
看攘臂、后来锋起。
汉晋唐虞一杯水,只鲁连、犹未知之耳。
况碌碌,共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