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庭驯鸽傍谁飞,云锁山房何日归。
帝里宁教淹锡杖,京尘犹恐上缁衣。
路通三晋音书杳,雨隔诸天钟磬微。
却忆少林风雪夜,一灯相对话禅机。
草庭驯鸽傍谁飞,云锁山房何日归。
帝里宁教淹锡杖,京尘犹恐上缁衣。
路通三晋音书杳,雨隔诸天钟磬微。
却忆少林风雪夜,一灯相对话禅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禅师镇性的思念之情,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营造出一种深沉而静谧的氛围。
首联“草庭驯鸽傍谁飞,云锁山房何日归”,以自然景象起笔,草地上驯鸽自由飞翔,但诗人却在想,那山房中的禅师何时才能归来。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鸽子的自由与禅师的归期未定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深切思念。
颔联“帝里宁教淹锡杖,京尘犹恐上缁衣”,进一步表达诗人对禅师的关怀。帝都的繁华与禅师的清修形成对比,“淹锡杖”暗示禅师在帝都停留时间之长,“京尘上缁衣”则担心禅师在尘世中被世俗所染,体现了诗人对禅师修行环境的担忧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颈联“路通三晋音书杳,雨隔诸天钟磬微”,描绘了诗人与禅师之间联系的断绝。道路虽然相通,但音信渺茫,仿佛被连绵不断的雨水阻隔,钟磬之声也变得微弱,象征着两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心灵上的隔阂。
尾联“却忆少林风雪夜,一灯相对话禅机”,回忆起与禅师共度的风雪之夜,一盏灯火下,二人交流禅理,那份宁静与深刻的情感跃然纸上。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禅师智慧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师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清净生活和禅学智慧的追求与向往。
明日如今,我已是、天涯行客。
相别后、麻姑山上,齐云亭侧。
几个黄昏劳怅想,几宵皓月遥思忆。
与二仙、不但此今生,皆畴昔。频到此,欢无极。
今去也,来无的。念浪萍风絮,东西南北。
七八年中相契密,三千里外来将息。
怅金丹、未就玉天辽,还凄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