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妙空出示诸公诗卷次元韵》
《妙空出示诸公诗卷次元韵》全文
宋 / 李处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已著芭蕉喻此身,木人花鸟岂知春。

他家定自无生灭,此物何尝有故新。

美玉不羞论瓦砾,明珠终解照泥尘。

相逢一笑空归去,无语堪酬彼上人。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miàokōngchūshìzhūgōngshījuànyuányùn
sòng / chùquán

zhùjiāoshēnrénhuāniǎozhīchūn

jiādìngshēngmièchángyǒuxīn

měixiūlùnmíngzhūzhōngjiězhàochén

xiāngféngxiàokōngguīkānchóushàngrén

注释
著:比喻。
芭蕉:植物,这里比喻人或事。
喻:比喻。
此身:自身,指诗人自己。
木人:木偶,象征无情感的事物。
花鸟:自然中的生物。
岂:怎能,表示否定。
知:理解,感知。
定自:自然,当然。
无生灭:没有生死变化。
故新:旧新的对立,这里指事物的新陈代谢。
美玉:珍贵的玉石。
羞:感到羞耻。
论:比较,对待。
瓦砾:碎石,比喻低贱之物。
明珠:宝珠,比喻贵重的人或事物。
终解:最终能够。
照:照亮。
泥尘:泥土尘埃,比喻低微之处。
相逢:相遇。
一笑:微笑,此处可能带有会心之意。
空:徒然,空虚。
归去:离去。
无语:无言,沉默。
堪:能够。
酬:回报,答谢。
彼上人:那位高人,指有道之人。
翻译
我已借芭蕉来比喻自身,木偶和花鸟怎会懂得春天。
他们家中自然没有生老病死,这事物又何曾有过新旧之分。
美玉不会因与瓦砾相比而羞愧,明珠终究能照亮尘土。
相遇一笑后各自离去,无言以对,只能以此回报那位高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比芭蕉和木制的花鸟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死观念的超脱。"已著芭蕉喻此身,木人花鸟岂知春"两句,诗人以芭蕉自喻,指自己的身体如同芭蕉一般纯净无暇,而木制的花鸟虽然看似完美,却不知春意何在。这里芭蕉象征着纯洁和自然,木制的花鸟则代表了世间的虚伪。

"他家定自无生灭,此物何尝有故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生生灭灭的看法,以及对物是常新不旧的哲学思考。这里"他家"指的是自然界,而"此物"则是具体事物的代称,强调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观点。

"美玉不羞论瓦砾,明珠终解照泥尘"两句,用美玉和明珠比喻高洁的品德,即便置身于低贱之中,也不会失去其光辉。这里"瓦砾"指的是破烂之物,而"泥尘"则是污浊之处,诗人自比为美玉和明珠,表达了不论环境如何,自己都能保持高洁的品性。

最后两句"相逢一笑空归去,无语堪酬彼上人"则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诗人在与他人偶遇时,只是一笑而过,不再多言,表达了对世间纷争的超脱和豁达。这里的"无语"强调了不需要多言,而"彼上人"则是指那些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人。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高洁品德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芭蕉与木制花鸟,以及美玉明珠与瓦砾泥尘,展示了一种对于自然、纯净和高洁的追求。

作者介绍

李处权
朝代:宋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猜你喜欢

题阙·其三十五

欲得依身吉,无过作是非。

但知牢闭口,祸去阿你来。

(0)

仿古两头纤纤体二首·其一论交

两头纤纤初相迎,半白半黑未分明。

腷腷膊膊能用情,磊磊落落真良朋。

(0)

春雨村中有怀

惜春长自颦眉,独立阶前望谁。

几树山村杜宇,一栏风雨荼蘼。

苔生满地将遍,燕入空帘半垂。

惆怅香销耐冷,玉楼人去多时。

(0)

题画

云外孤村隐隐,风前落叶飘飘。

疏林远映山寺,独木横支野桥。

(0)

八月十七日过乐丘道中书所见

碧树山头僧舍,黄茅林下农家。

满坂香粳已实,沿篱疏菊将花。

(0)

病中对雨

花时人病闭门深,强折花枝对酒吟。

怊怅流光梦中过,赏春无复少年心。

(0)
诗词分类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诗人
朱翊钧 蔡寿祺 常衮 李璆 陈琳 徐干 汤惠休 倪思 汪洙 王季友 谢谔 完颜璟 杨玉环 杨凝式 陆九韶 李联琇 何承天 杨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