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寓意诗五首·其一》
《寓意诗五首·其一》全文
唐 / 白居易   形式: 古风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燄,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

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0)
注释
豫樟:一种大型乔木,质地坚硬,用途广泛。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宫殿。
斤墨:指木工的斧头和墨斗,用于测量和切割木材。
孟冬:农历十月,冬季的第一个月。
陂:山坡。
栋梁: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或事物。
粪土英:比喻卑贱而有用的事物。
已矣:完了,结束。
重陈:再次陈述。
翻译
豫樟生长在深山中,要经过七年才能被人所知。
它高耸二百尺,树干和分枝都粗壮得可以环绕十个人。
天子要建造明堂,这木材正好符合规格。
工匠们手持工具,测量选材已有计划。
到了冬季草木凋零,山野间燃起熊熊烈火。
疾风助长火焰,从根部烧到每个枝条。
培养这样的木材需三十年,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树干树叶无一幸免。
虽然大地赋予你材质,但天时未到。
还不如那些普通的泥土之花,还有人去采摘。
罢了,不必再重复述说,重复只会让人悲伤。
不悲痛被焚烧的痛苦,只悲叹未及时被采用。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和悲哀的情感,通过描写大树被砍伐、焚烧的过程来寓意人世间才华的埋没和时机的错过。诗中“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表现了发现的惊喜,而“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则形象地描绘了大树的雄伟。接着“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暗示了对权贵需要的迎合与利用。

然而,到了“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一句,诗意急转,展示了毁灭的景象。“疾风吹猛燄,从根烧到枝”则加重了破坏的力度。紧接着,“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和“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两句,反映出从培育到毁灭的巨大反差,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哀叹。

最后,“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几句,则深化了诗人的感慨,通过对比普通泥土仍有人珍视,而天赋的才华却因时机不遇而被弃,表达了深切的悲哀和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怀的寓意之作。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朝代:唐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辰:772年-846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猜你喜欢

破阵子

黯黯凄凄草色,狼狼藉藉花枝。

江上烟波天共远,树外云山路更迷。故人音信稀。

因病纵教废酒,非愁自懒题诗。

芍药荼蘼开渐近,蹴鞠秋千乐有谁。雨僝风僽时。

(0)

水调歌头.庆翰长生朝

千古大名下,五福几人全。

相如妙龄词赋,一降冠群贤。

姓字家传户说,丰表芒寒色正,星日丽青天。

朱服赤墀里,绿发玉堂仙。忽西风,吹梦破,海成田。

冥冥造物,云龙风虎又夤缘。

两代斯文盟主,百载中朝元老,雅望更谁先。

好藉金莲烛,寿酒要如川。

(0)

渔家傲·其三送春六曲

春去春来谁作主。怨他昨夜江头雨。

把酒问春春不语。头懒举。乱红飞过鞦韆去。

芳草淡烟江上路。鹧鸪声里斜阳暮。

风外榆钱无意绪。空自舞。如何买得青春住。

(0)

临江仙·其一奉继遁庵先生韵

十载龙门山下路,梦魂不到京华。

此身著处便为家。穷通吾有命,不乐复何耶。

万事尊前供一笑,浩然逸兴无涯。

诗人休更咏丘麻。东风吹酒醒,冷眼看飞花。

(0)

木兰花·其三前重阳几日篱下始见菊放数花嗅香挼慨然有感而作以贻山中二三子

莼鲈江上秋风早。四海狂澜惊既倒。

明知不是入时人,闭户十年成却埽。

故人落落晨星少。红叶黄花依旧好。

登临信美自然情,坐觉光风容易老。

(0)

渔家傲

地魄天魂勤烹炼。日精月髓情相恋。

两曜交光如激电。分明见。玉炉万朵金花现。

款款捞来捶作片。团团结就玲珑面。

晃耀太虚烹玉霰。神光眩。飞丹透入通明殿。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区怀年 薛始亨 释宗杲 金武祥 张方平 区怀瑞 丁澎 宋登春 韩邦奇 高濂 郑用锡 何乔新 何中 龚敩 冯时行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