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有真质,斯人称最灵。
感物惑天性,触里纷多名。
祸机生隐微,智者鉴未形。
败礼因近习,哲人自居贞。
当令念虑端,鄙嫚不能萌。
苟非不踰矩,焉得遂性情。
谨之在事初,动用各有程。
千里起步武,彗云自纤茎。
心源一流放,骇浪奔长鲸。
渊木苟端深,枝流则贞清。
和理通性术,悠久方昭明。
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
和静有真质,斯人称最灵。
感物惑天性,触里纷多名。
祸机生隐微,智者鉴未形。
败礼因近习,哲人自居贞。
当令念虑端,鄙嫚不能萌。
苟非不踰矩,焉得遂性情。
谨之在事初,动用各有程。
千里起步武,彗云自纤茎。
心源一流放,骇浪奔长鲸。
渊木苟端深,枝流则贞清。
和理通性术,悠久方昭明。
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书绅诗》,表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全诗围绕“和静有真质”这一核心概念,探讨了如何保持内在的纯净与宁静,以及这种状态对个人品性的培育与提升的重要性。
首句“和静有真质,斯人称最灵”表明和静的心态是达到精神境界最高点的关键。接着,“感物惑天性,触类纷多名”指出外界事物会干扰人的本性,并导致各种复杂的情绪产生。
“祸机生隐微,智者鉴未形”则强调了对潜在危险的洞察力,只有智者才能预见到尚未显现的问题。紧接着,“败礼因近习,哲人自居贞”说明了习俗与传统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以及哲人如何坚守自己的正直。
“当令念虑端,鄙嫚不能萌”提醒我们在思考和行动上要保持端正,不让低俗的情感生根。接下来,“苟非不踰矩,焉得遂性情”则提出只有超越常规,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本性与情感。
“谨之在事初,动用各有程”强调了在行动开始时的谨慎,以及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随后,“千里起步武,彗云自纤茎”描绘了一种远大志向和精神状态,如同遥远的地方能一步步走来,乌云中也有细微的变化。
“心源一流放,骇浪奔长鲸”则形象地表达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自由,以及情感如波涛般奔腾。紧接着,“渊木苟端深,枝流则贞清”用树木比喻人的品性,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枝叶纷呈而不失其本质。
“和理通性术,悠久方昭明”提出了通过和谐的理念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道理,这种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方能显现。最后,“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表达了对前人的智慧和教诲的尊重,以及这些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生活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种修身养性的高尚境界。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
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
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兹游苦不数,再到遂经旬。
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
林乌鸣讶客,岸竹长遮邻。
子云只自守,奚事九衢尘。
灿灿辰角曙,亭亭寒露朝。
川原共澄映,云日还浮飘。
上宰严祀事,清途振华镳。
圆丘峻且坦,前对南山标。
村树黄复绿,中田稼何饶。
顾瞻想岩谷,兴叹倦尘嚣。
惟彼颠瞑者,去公岂不辽。
为仁朝自治,用静兵以销。
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
圣贤相遇少,功德今宣昭。
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
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
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
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