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惟醴陵侯,曾为中郎赏。
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
亦有黄门公,著书继洨长。
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
昆山启绝学,山斗尤群仰。
嗟予生苦晚,好古将安放。
渺渺缅芳徽,抚躬徒怏怅。
懿惟醴陵侯,曾为中郎赏。
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
亦有黄门公,著书继洨长。
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
昆山启绝学,山斗尤群仰。
嗟予生苦晚,好古将安放。
渺渺缅芳徽,抚躬徒怏怅。
此诗《杂咏(其二)》由清代诗人顾书城所作,通过描绘历史人物与文学大家的风采,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景仰之情以及个人在追寻古风中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懿惟醴陵侯,曾为中郎赏”,以醴陵侯为引子,暗示了对古代文士的敬仰,中郎赏则暗指文学上的赞誉。接下来“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文学创作比作琴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高雅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才华横溢之人的推崇。
“亦有黄门公,著书继洨长。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这里提到的黄门公和洨长,可能是借代或隐喻,强调了文学创作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中蕴含的风流文采。逋翁餐其沆,则可能是指逋翁(古代文人)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享受着文学带来的精神滋养。
“昆山启绝学,山斗尤群仰。”这两句进一步赞美了古代学者的智慧与成就,将他们比作照亮知识领域的明灯,被众人仰望。最后,“嗟予生苦晚,好古将安放。渺渺缅芳徽,抚躬徒怏怅。”诗人感叹自己生于晚世,未能亲见古代文人的风采,只能通过追忆与缅怀来寄托对古风的向往与敬意,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惆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与学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寻觅到同样精神境界的失落感。
扁舟此计,问当年、谁与寻盟鸥鸟。
许国勋名彝鼎在,风月不妨吟笑。
碧草台边,红云溪上,寿杖扶诗老。
水浮天处,未应俗驾曾到。
盛事埒美知章,鉴湖君赐,宸翰今题号。
指点飞烟轻霭外,有路直通仙岛。
蓑笠渔船,琴书客坐,清夜尊罍倒。
未须归去,片蟾初上林表。
水空高下,望沈沈一色,浑然苍碧。
天籁不鸣凉有露,金气横秋寂寂。
玉宇琼楼,望中何处,月到天中极。
御风归去,不愁衣袂无力。
此夜飘泊孤篷,短歌谁和,自笑狂踪迹。
咫尺蓝桥仙路远,窅窅云英消息。
疏影婆娑,恍然身世,我是尊前客。
一声凄怨,倚楼谁弄长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