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亦著渔蓑,侬旧识詹何。
渔郎在邻舫,何不和侬歌。
侬亦著渔蓑,侬旧识詹何。
渔郎在邻舫,何不和侬歌。
这首明代诗人苏葵的《棹歌(其五)》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自然情趣。通过简短的四句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渔舟唱晚的画面,展现了渔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与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
“侬亦著渔蓑”,诗人以第一人称“我”自述,穿着渔民特有的蓑衣,融入了渔人的世界,表达了对渔人生活的亲近与认同。“侬旧识詹何”,这里的“詹何”可能是一个隐喻,代表了古老的智慧与传统,诗人与之相熟,暗示了他对渔人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
接下来,“渔郎在邻舫”,点出了邻近的另一艘渔船,将画面扩展,增加了空间感与动态感。最后,“何不和侬歌”,诗人邀请邻船的渔人一同歌唱,体现了渔人之间友好的互动与共同的娱乐活动,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是明代文学中对田园生活美好描绘的典型例证。
玉阶叠遍,爱冷红,秋容误认鸡冠。
斟酒螯肥,剪灯花暖,西风料峭犹难。放怀量宽。
早笑声、堆上筵前。
说东篱、霜信频经,一庭佳瑟不曾寒。
还把菊英争拾,喜缤纷插鬓,恍亸银蝉。
苗待丛生,枝成连理,传诗共擘霞笺。漫催舣船。
见墙头、凉月娟娟。照尊罍、错杂浓香,醉来同更看。
冷剩溪痕,清余水色,琴心悄逗幽冶。
乍镂云情,凌波欲去,索影缤纷相亚。
梅边幻蝶,甚梦境、迷离才化。
好是青禽未觉,眠香正酣遥夜。拈毫倚愁试写。
墨华凉、与添冰麝。黝石趁将姿媚,暗帆初卸。
如见仙魂冉冉,又映壁、疏灯小窗下。
渐听山中,呼春起也。
问槐堂月色,静里苔凝,秋院封烟。
甚意都销尽,只风痕扇影,到眼堪怜。
画中时见,犹想调笔写春妍。怎托思芝兰。
随人转徙,未了因缘。年年。
枉想忆,有几许游尘,茶后镫前。
趁绿窗余沈,便云枝如素,风叶能颠。
岂知撒手成梦,遗迹世争传。
又字罢题糕,孤镫感旧同夜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