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有道士,来往无行迹。
清晨吸彩霞,日暮煮白石。
从余天一泉,披榛弄涓滴。
作诗或讥余,未悟画前易。
吾师濂溪翁,无极而太极。
匡庐有道士,来往无行迹。
清晨吸彩霞,日暮煮白石。
从余天一泉,披榛弄涓滴。
作诗或讥余,未悟画前易。
吾师濂溪翁,无极而太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庐山的道士的生活与修行状态,充满了神秘与超脱的意味。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士清晨时分吸取自然之精华,傍晚时分煮食山中白石的场景,既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哲学,也暗示了修炼过程中的清苦与坚持。
“匡庐有道士,来往无行迹。” 开篇即点出庐山道士的隐逸生活,行踪不定,仿佛与世隔绝,隐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清晨吸彩霞,日暮煮白石。” 描述了道士清晨吸取天地间五彩斑斓的霞光,傍晚则煮食山中白石的情景,象征着其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与之融合的生活方式。
“从余天一泉,披榛弄涓滴。” 进一步描绘了道士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他从天降的一股清泉中汲取力量,不畏艰难地穿过荆棘丛生的山路,玩弄着细小的水流,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作诗或讥余,未悟画前易。” 这句话可能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生活的不解与好奇,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与感悟,或许在道士的言行中,诗人看到了自己未曾察觉的真理,但又难以完全理解。
最后,“吾师濂溪翁,无极而太极。” 提到了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濂溪翁),意味着诗人认为道士的生活哲学与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强调了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士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蕴含了对自然、生命和宇宙奥秘的哲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和自然哲学的向往与探索。
壁立万仞清流山,横截万古清流关。
人间险固不可少,老天生此青孱颜。
平生细读五朝史,柴郎亦是奇男子。
斩关缚取二将军,点捡真人入驱使。
我来吊古当穷冬,阴崖草木号天风。
当时战处杳无迹,惟有明月留山中。
圣代车书会同久,此地无劳置官守。
长歌一曲下关来,夜市还沽酿泉酒。
巍巍武昌城,屹立江汉隅,中有太守专城居。
太守北来江水寒,正直不忧行路难。
太守南归春已老,一道欢声动鱼鸟。
武昌城中官长多,能事不受相撝诃。
终岁足鱼米,父老歌逶迤。
人言太守能赋诗,太守不似元微之。
江城坐治已閒暇,一篇往往传京师。
古来儒吏亦何有,今见风流武昌守。
相逢一别会何时,目送飞鸿过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