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
谁令通鼻息,何故辨馨香。
沈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
谁令通鼻息,何故辨馨香。
沈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蟆子三首(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哲理。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谁令通鼻息,何故辩馨香。" 这两句中,“有口”指的是花朵,有着芬芳的气味但不自言,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界中事物内在美好而不张扬的赞赏。同时,这也隐含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事的感慨,觉得许多事情都是无法用常理来衡量和解释的。
"沈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沉稳的水流汇聚成大海,而高大的兰花在露珠中闪耀着光芒。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豁然与宁静。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认为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界和人生的长河中,个人的烦恼与忧愁是多么渺小和短暂。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世界的短暂,以及自然之美与世俗之喧闹,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存在以及个人在宇宙中的微小感悟。
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空馀豪气峥嵘。
安得良田二顷耕。
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
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
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人倚金铺,颦翠黛、盈盈堕睫。
话别处、留连无计,语娇声咽。
十幅云帆风力满,一川烟暝波光阔。
但回首、极目望高城,弹清血。并兰舟,停画楫。
曾共醉,津亭月。销魂处,今夜月圆人缺。
楚岫云归空怅望,汉皋佩解成轻别。
最苦是、拍塞满怀愁,无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