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艳阳候,作客向江皋。
西上愁春水,东飞恨伯劳。
庭帏增喜惧,儿女损清高。
垂橐且归去,闺中忆大刀。
无端艳阳候,作客向江皋。
西上愁春水,东飞恨伯劳。
庭帏增喜惧,儿女损清高。
垂橐且归去,闺中忆大刀。
这首诗《一春(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春日时光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客居生活的复杂心情。
首句“无端艳阳候,作客向江皋”以“无端”二字开篇,表达了对突然而至的春日艳阳的意外与不期而遇,接着“作客向江皋”则点明了诗人身处异乡,独自一人面对春景的情境。这里的“江皋”既指江边的高地,也暗含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漂泊感。
“西上愁春水,东飞恨伯劳”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春水东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伯劳鸟的东飞,则是古人常用以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离别之苦的深深忧虑。
“庭帏增喜惧,儿女损清高”则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在异乡的客居生活中,每一份来自家乡的消息都可能带来喜忧参半的情绪,儿女的成长与变化也可能让诗人感到既欣慰又有些许失落,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在诗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最后,“垂橐且归去,闺中忆大刀”表达了诗人对回归故里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垂橐,即放下行囊,意味着结束旅途,准备回家。闺中忆大刀,可能是指诗人想象中的家乡生活,或是对过去某种经历的回忆,其中蕴含着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孤独、忧虑、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大将军,将天讨,出南征。文如阿阁凤,武如牧野鹰。
兵行司马法,漕转屯田丁。
鹿山放麑万众泣,虎穴取䖘千人惊。
东屯西屯露书布,南徯北徯壶浆迎。
蛮奴授首,鳖子献城,三危送款,孤竹输平。
蓝之山,截海断,峡之水,吞湘汉。
大将军,持庙算,直向刑塘筑京观。
嗟嗟小蛮触,尚尔争雌雄,将军大势破竹下,拾土补地裂中国。
长城无再坏,昆崙天柱无再折。
盘石永安,金瓯罔缺。
我颂摩崖千丈碑,大字如斗光夺月。
明月照多景,一话九经年。
故人何在,依约蜀道倚青天。豪气如今谁在。
剩对岷峨山水。落纸起云烟。
应有阳台女,来寿隐中仙。相如赋,王褒颂,子云玄。
兰台麟阁,早晚飞诏下甘泉。梦绕神州归路。
却趁鸡鸣起舞。馀事勒燕然。
白首待君老,同泛五湖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