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骨有丹砂,阿谁传与。爱惜芳心不轻吐。
客来烂熳,解得此情良苦。有时三两点、胭脂雨。
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
认桃辨杏,最是渠家低处。问花曾怨不、娇无语。
换骨有丹砂,阿谁传与。爱惜芳心不轻吐。
客来烂熳,解得此情良苦。有时三两点、胭脂雨。
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
认桃辨杏,最是渠家低处。问花曾怨不、娇无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侃的作品,名为《感皇恩(其二)》。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皇恩的深切感激之情。
"换骨有丹砂,阿谁传与。爱惜芳心不轻吐。客来烂熳,解得此情良苦。" 这几句通过使用比喻的手法,将皇恩比作珍贵的丹砂,表达了诗人对于恩赐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深沉而不轻易倾诉的情怀。
"有时三两点、胭脂雨。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 这几句描写了细腻的春雨,如同胭脂般绵密,渲染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卷,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赞美,而是通过对比表达了皇恩如同这春光一般,不可轻视。
"认桃辨杏,最是渠家低处。问花曾怨不、娇无语。" 最后几句则描写了诗人在春日里细心观察花果的场景,感慨于其中,对花草之美也产生了一种深切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以及对皇恩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