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楼楼上托书生。北墉清。南窗明。
堪笑贫家,三载构方成。
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
阑干晚倚正新晴。多蝉鸣。少人行。
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
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
杜楼楼上托书生。北墉清。南窗明。
堪笑贫家,三载构方成。
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
阑干晚倚正新晴。多蝉鸣。少人行。
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
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
这首《江城子·杜楼》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描绘了杜楼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意境。
首先,“杜楼楼上托书生”,开篇点明地点与人物身份,书生寓居于杜楼之上,暗示着知识与文化的氛围。接着,“北墉清。南窗明。”描述了杜楼的建筑特点,北面墙体干净整洁,南面窗户明亮通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明亮的空间感。
“堪笑贫家,三载构方成。”这里以幽默的口吻表达了杜楼建造的不易,历经三年才得以建成,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成为了书生的精神家园。接下来,“若使束薪能作柱,拔松柏,种榛荆。”通过假设,进一步强调了杜楼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体现了书生对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即使是在贫瘠之地也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阑干晚倚正新晴。”傍晚时分,书生倚靠在栏杆上,享受着刚刚放晴的清新空气,这一场景充满了闲适与宁静。紧接着,“多蝉鸣。少人行。”蝉鸣声此起彼伏,却鲜有人迹,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最后,“山影前遮,依约是围屏。”远处的山影仿佛是天然的围屏,将杜楼与外界隔绝开来,形成了一种隐逸的境界。
“更得初更明月上,凉瑟瑟,水精城。”夜幕降临,初更时分,明月高悬,月光洒在杜楼之上,带来一丝凉意,如同水精般晶莹剔透的城市,整个场景显得既神秘又美丽。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杜楼的独特魅力和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诗意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