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端求信地初,此中无剩亦无馀。
云门座下新拈法,老子生来误读书。
家计只随筇节办,世缘都傍梵钟疏。
从今莫问庐山面,身在山中已是庐。
此事端求信地初,此中无剩亦无馀。
云门座下新拈法,老子生来误读书。
家计只随筇节办,世缘都傍梵钟疏。
从今莫问庐山面,身在山中已是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刘宗周所作的《再上云门仍次前韵得八首》中的第五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修行以及自然界的独特见解。
首句“此事端求信地初,此中无剩亦无馀。”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认为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不应有任何多余的杂念或多余的追求,应保持纯粹与专注。
接着,“云门座下新拈法,老子生来误读书。”这里借用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故事,暗示自己在修行之路上的领悟,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学术教育的反思,认为自己可能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偏差,未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家计只随筇节办,世缘都傍梵钟疏。”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筇节,即竹杖,象征着诗人随性自在的生活状态;梵钟,佛教寺院中使用的钟,此处比喻诗人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从今莫问庐山面,身在山中已是庐。”这句话充满了禅意,意思是说,从今以后不必再去寻找或追求什么,因为真正的自我和真理就存在于当下,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修行理念和生活哲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鸥渚深菰,莺栏疏柳,飒飒暗生秋意。
好挈茶铛,泛扁舟来寄。
有许多、凉碧霏衫,明红流靥,写出水妍山媚。
花外尘喧,任炎官停辔。一拂烟绡,飐过蜻蜓翅。
曾复拓楚簟,邀纤蟾看醉。玉韵珠情,抵笙娱纨侍。
幸豪车热马都相避。容留个、京兆风流挥麈对。
满肺酥香,沁玉田词气。
密舸倚江,高楼控堞,远林红抹残霞。
阑暑收时,牵牛篱角初花。
碧天如水星如絮,度银河、凉月些些。
凭朱栏,风扇摇纨,露袖垂纱。
瓜灯翠泛秋樽酒,正四悬帘幕,并拨琵琶。
蕖叶池生,香鸥小梦团沙。
还愁玉簟湘屏冷,卧听蛩、倚了听鸦。
况今宵,座有羁人,顾影思家。
拨文无,添意可。守住鸭炉火。
绾髻蒙絺,静夜称閒坐。
看他脱钏拢筝,弛襟补袜,也抵得、消魂真个。
尽迟卧。心头一事疑难,旁眼且窥破。
讳说多愁,难讳两眉锁。
恰言满榭芙蓉,霜时最烂,到秋后、还当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