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开佛堂,慧放五道光。
无人不佛佛,不悟意中藏。
自觉开佛堂,慧放五道光。
无人不佛佛,不悟意中藏。
这首诗《因事颂》由唐代诗人景岑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
首句“自觉开佛堂”,诗人以“自觉”二字开篇,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觉醒与自我发现的重要性。佛堂在这里象征着心灵的归宿,是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的象征。通过“自觉”开启这一精神殿堂,意味着个体意识到了自身内在的潜能与价值,开始探索和理解更深层次的自我。
次句“慧放五道光”,“慧”字点明了智慧的光芒,而“五道光”则暗示了智慧的多维性和全面性。这不仅指出了智慧的光辉能够照亮人生的各个层面,也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智慧能够破除迷惑、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理念。
接着,“无人不佛佛”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佛”既指佛陀,也泛指觉悟者或具有慈悲心的人。诗人在此强调了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佛性,即潜在的智慧与慈悲。这句话鼓励人们认识到内在的潜力,并努力发掘和实现这种内在的佛性。
最后,“不悟意中藏”则提醒读者,尽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佛性,但若不加以领悟和实践,这些潜在的力量就无法显现。这句诗强调了行动与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修行,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内心的觉醒与成长。
整体而言,《因事颂》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觉醒、智慧与实践的重要思想,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石燕不翻飞,士龙空怅望。
炎方连赤坂,火云列青嶂。
大块似煽炉,纤絺同挟纩。
有心诛旱魃,无计招云将。
虽云竭圭璧,转觉扬尘鞅。
跣足徒跄踉,散发难偃仰。
谁传白雪音,若挟玄夷浪。
展卷气萧森,满堂风震荡。
光怪绕电鞭,奔腾驱雷仗。
拔起四溟水,洗尽三伏瘴。
湘江争喧豗,衡岳入瀁漭。
青青禾稼悦,冉冉蘅兰畅。
农人罢桔槔,渔子鸣舷榜。
前脚挂村边,虹腰跨鹤上。
清凉骨始苏,抖擞神逾王。
庭除报早秋,栏杆开新酿。
击节复朗吟,中的惬素尚。
岂惟淘暑酷,兼以清宦况。
想君下彩笔,不啻携龙杖。
神鬼助杳冥,天地为宗匠。
将构喜雨亭,刻诗在屏障。
《六月苦旱祈祷得蔡敬夫社兄新诗读之冷然俄而风雨骤至赋排律以酬之》【明·邓云霄】石燕不翻飞,士龙空怅望。炎方连赤坂,火云列青嶂。大块似煽炉,纤絺同挟纩。有心诛旱魃,无计招云将。虽云竭圭璧,转觉扬尘鞅。跣足徒跄踉,散发难偃仰。谁传白雪音,若挟玄夷浪。展卷气萧森,满堂风震荡。光怪绕电鞭,奔腾驱雷仗。拔起四溟水,洗尽三伏瘴。湘江争喧豗,衡岳入瀁漭。青青禾稼悦,冉冉蘅兰畅。农人罢桔槔,渔子鸣舷榜。前脚挂村边,虹腰跨鹤上。清凉骨始苏,抖擞神逾王。庭除报早秋,栏杆开新酿。击节复朗吟,中的惬素尚。岂惟淘暑酷,兼以清宦况。想君下彩笔,不啻携龙杖。神鬼助杳冥,天地为宗匠。将构喜雨亭,刻诗在屏障。
https://shici.929r.com/shici/tdH6tWj.html
潇湘水,滔滔流。
垂杨两岸中兰洲,鸳鸯□玉兼沙鸥。
今朝忆郎处,去岁送郎舟。
水流人去远,立望潇湘头。
愁来把钓连双鲤,恐有征夫边塞字。
剖之空腹无素书,江寒日暮风吹裾。
含啼泪尽横波目,那堪再染湘妃竹。
雉朝飞兮下公堂,时饮啄兮来山梁。
驯柏台兮扰车傍,性耿介兮体文章。
无重译兮致越裳,德泽加兮仁风翔。
嘉瑞荐兮贶穹苍,公辅政兮帝道昌。
吴钩宝剑昔藏晦,精灵直射银河界。
延津一夕化为龙,轰雷烨电呈光怪。
荆山璞玉无人识,赵王得之成拱璧。
相如慷慨西入秦,十五全城不肯易。
奇器逢人自有时,尘世悠悠那得知。
丈夫遇合亦如此,折圭担爵宁忧迟。
羡君才可追骚雅,蝌痕鸟迹閒挥洒。
兴来春雪但孤扬,其曲弥高和弥寡。
羡君兰玉满庭芳,飞觞坐我开中堂。
只今奕叶承恩泽,鸾书云搆争辉煌。
大才晚成未为苦,高名早已登天府。
五凤楼须玉斧脩,九章衮待金针补。
水有沧溟鱼有鲲,一朝变化凌秋氛。
扶摇而上九万里,背负苍天足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