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名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困顿的无奈与自嘲,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饮酒和吟咏诗歌来暂时忘却饥饿之苦,反映出当时诗人的困窘生活。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这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断绝谷物(即绝食)的决心和对返回农田生活的渴望,但又觉得这样的选择似乎缺乏合理性。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这里的“腰下牛”指的是身穿简陋衣物的农夫,而“洲中奴”则是指在田间劳作的人。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平凡而艰辛农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最后两句“大弓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则通过对弓箭使用次数的描述,表达了一种重复劳作却无所得的无奈感受,以及对于这种循环往复而不得解脱的生活状态的哀叹。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中年妄意慕轲雄,白首终希尺寸功。
落落要居流俗外,兢兢恐堕异端中。
仰天俯地犹多愧,饭豆羹藜已过丰。
幸有北窗堪讲学,故交零落与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