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川度石桥,古郡连平野。
寻胜憩征鞍,得句向兰若。
兰若已清幽,祖堂况赵州。
单提及直指,要非庸者流。
香台已绝登,禅佛率弗举。
嗟哉风日下,何怪优婆侣。
翠柏笼清荫,南荣悬暖光。
虞字复吴画,与我相徜徉。
徜徉旋命驭,回忆秋风曙。
历然成往还,底是无来去。
横川度石桥,古郡连平野。
寻胜憩征鞍,得句向兰若。
兰若已清幽,祖堂况赵州。
单提及直指,要非庸者流。
香台已绝登,禅佛率弗举。
嗟哉风日下,何怪优婆侣。
翠柏笼清荫,南荣悬暖光。
虞字复吴画,与我相徜徉。
徜徉旋命驭,回忆秋风曙。
历然成往还,底是无来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赵州柏林寺的所见所感。开篇“横川度石桥,古郡连平野”,以简练之笔勾勒出一幅山水相连、古韵悠长的画面,石桥横跨于河流之上,连接着古老的郡县与广阔的田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接着,“寻胜憩征鞍,得句向兰若”两句,写诗人为了探寻美景,骑马行至寺庙前歇息,灵感涌现,即兴赋诗。这里的“兰若”指的是寺庙,诗人不仅欣赏自然风光,更在精神上寻求宁静与灵感。
“兰若已清幽,祖堂况赵州”,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清幽与庄严,尤其是提到赵州祖堂,暗示此处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
“单提及直指,要非庸者流”一句,表达了对赵州祖堂及其教义的高度评价,认为其思想深邃,非一般世俗所能理解或轻视。
“香台已绝登,禅佛率弗举”则可能暗含对佛教修行的某种反思或感慨,香台象征着佛教的仪式与信仰,但似乎已经不再被重视或实践。
“嗟哉风日下,何怪优婆侣”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行为的宽容理解。
“翠柏笼清荫,南荣悬暖光”描绘了寺庙内环境的清雅与温暖,翠柏环绕,为僧侣提供了一片清凉的庇护,南荣(可能是寺庙内的特定区域)则悬挂着温暖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和谐与安宁的氛围。
“虞字复吴画,与我相徜徉”提到虞、吴两位画家的作品与诗人共处一室,暗示艺术与宗教的融合,以及诗人在此地的自由与自在。
最后,“徜徉旋命驭,回忆秋风曙”表达了诗人离开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仿佛在秋日的曙光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与升华。
“历然成往还,底是无来去”则以哲理性的思考收尾,意味着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真正的开始或结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宇宙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艺术乃至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佳作。
爱吟休问瘦,为诗句、几凭阑。
有可画亭台,宜春帐箔,如寄身闲。
胸中四时胜景,小蓬莱、幻出五云间。
一掬苹香暗沼,半梢松影虚坛。相看。倦羽久知还。
回首鹭盟寒。记步屧寻云,呼灯听雨,越岭吴峦。
幽情未应共懒,把周郎旧曲谱新翻。
帘外垂杨自舞,为君时按弓弯。
幽卧不知晴,樯梢见斜日。
披衣起四望,天际山争出。
光辉渚蒲净,意气沙鸥逸。
避盗半九围,两脚不遗力。
川陵各异态,艰险常一律。
胡为作弧矢,前圣意莫诘。
岂知百代后,反使奸宄密。
腐儒徒叹嗟,救弊知无术。
人生如归云,空行杂徐疾。
薄暮俱到山,各不见踪迹。
念此百年内,可复受忧戚。
林木方翳然,放怀陶兹夕。
有客念行役,劲气凛于秋。
男儿未老,衔命如虏亦风流。
决定平戎方略,恢复旧燕封壤,安用割鸿沟。
莫献肃霜马,好衣白狐裘。我何人,怀壮节,但凝愁。
平生未逢知己,哙伍实堪羞。
金马文章何在,玉鼎勋庸何有,一笑等云浮。
拼断好风月,羯鼓打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