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原上十五里,寒厓白日啼山鬼。
万峰重叠路回旋,半间箬屋青松底。
老僧和锸入烟霞,满林摇落朱藤华。
烧田种寒粟,斸地栽胡麻。云根拨笋,涧底寻茶。
粪火深埋魁芋种,砂瓶烂煮黄箐芽。
人谓隐者閒不足,何故山翁事驱逐。
山翁笑指溪上桃,庭前竹,春风几度更新绿。
香严不作灵云死,徒有是非喧两耳。
争似侬家百不知,从教少室分皮髓。
野人原上十五里,寒厓白日啼山鬼。
万峰重叠路回旋,半间箬屋青松底。
老僧和锸入烟霞,满林摇落朱藤华。
烧田种寒粟,斸地栽胡麻。云根拨笋,涧底寻茶。
粪火深埋魁芋种,砂瓶烂煮黄箐芽。
人谓隐者閒不足,何故山翁事驱逐。
山翁笑指溪上桃,庭前竹,春风几度更新绿。
香严不作灵云死,徒有是非喧两耳。
争似侬家百不知,从教少室分皮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山野的僧人(或称隐者)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以及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首句“野人原上十五里,寒厓白日啼山鬼”描绘了隐者居住之地的偏远与幽静,山崖之上,白日里山鬼的啼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冷的氛围。接着,“万峰重叠路回旋,半间箬屋青松底”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环境的险峻与简朴,隐者居住的小屋隐藏于青松之间,与世隔绝。
“老僧和锸入烟霞,满林摇落朱藤华”则展现了隐者日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他与泥土为伴,与自然共生,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接下来的几句“烧田种寒粟,斸地栽胡麻。云根拨笋,涧底寻茶”更是具体描绘了隐者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从种植作物到采集山珍,生活虽简朴却充满乐趣。
“粪火深埋魁芋种,砂瓶烂煮黄箐芽”则展示了隐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对自然的尊重,他不仅种植作物,还懂得利用自然之物,如煮茶,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人谓隐者閒不足,何故山翁事驱逐”表达了外界对隐者生活方式的不解与好奇,而隐者以“山翁笑指溪上桃,庭前竹,春风几度更新绿”回应,以自然界的生机与循环来比喻自己的生活状态,暗示自己虽远离尘嚣,但内心世界却充满活力与希望。
最后,“香严不作灵云死,徒有是非喧两耳。争似侬家百不知,从教少室分皮髓”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隐者认为自己虽然无知无识,但正是这种无知让他得以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不受外界是非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由与纯净生活的追求。
我家南海头,偶至玄冥北。
南北万馀里,气候孰能测。
车营初到晴川上,暮霭方收日将夕。
维时适当孟夏终,黑云张空如墨色。
大风刮地沙石走,雷雨中宵惊霹雳。
不眠帐下拥貂裘,晓视四山皆雪白。
东海有精卫,衔石填海死。
海枯石复烂,此恨何时已。
天目山崩王气消,北风夜退钱塘潮。
崖山新称行在所,万里兵尘涨九霄。
南海有烈妇,能守陵母节。
泪血满衣裾,泣与儿决别。
万古纲常日月明,尔当尽忠吾尽节。
黄木湾头风雨来,扶胥海口浪如雷。
此时孤愤同精卫,一堕沧溟竟不回。
沧溟之深有时竭,烈妇之名应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