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荒凉与战争废弃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于战乱时期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第一句“盗贼浮生困”,点明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诛求异俗贫”则透露出了边疆地区文化交流的艰难与贫困。
接着,“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这两句通过对空寂村庄和夕阳中的孤独景象的刻画,传达了战争带来的荒废与孤寂。诗人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深化,他不仅仅是记录着客观世界,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悲凉心境。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这两句则是诗人亲身体验的写照,通过对自然环境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不适,同时也映射出他对于世界变迁的无奈感受。
最后,“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这里“远山”和“白首”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与自然永恒的矛盾。而“战地有黄尘”,则是战争留下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悲惨历史。
诗人在这短短几句中,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反映出唐代社会动乱时期的某些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性。
落日下清江,怅望阁道晚。
人言玉笥更奇绝,漳口停舟路非远。
肩舆取径沿村落,心目先驰嫌足缓。
山昏欲就云储眠,疏林月色与风泉。
梦魂忽忽到真境,侵晓遁迹来洞天。
洞天非人世,予亦非世人。
当年曾此寄一迹,屈指忽复三千春。
岩头坐石剥落尽,手种松柏枯龙鳞。
三十六峰仅如旧,涧谷渐改溪流新。
空中仙乐风吹断,化为鼓角惊风尘。
风尘惨淡半天地,何当一扫还吾真?
从行诸生骇吾说,问我恐是兹山神。
君不见广成子,高卧崆峒长不死。
到今一万八千年,阳明真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