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
几路三湘水,全家万里人。
听猿明月夜,看柳故年春。
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
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
几路三湘水,全家万里人。
听猿明月夜,看柳故年春。
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李侍御贬郴州》,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不舍之情。首句“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以洞庭湖的辽阔水面作为背景,设置了一种淡远的情调,同时提出了诗歌的主题——送别。
接下来的“几路三湘水,全家万里人”通过对河流和道路的描述,强化了离别时的孤独感和空间距离感。这里的“几路”表明道路曲折,“三湘水”则是指洞庭湖周围的湘江、资水、沅水,这些都是古代送别常用的意象。
诗中“听猿明月夜,看柳故年春”两句,则通过对声音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清冷的月光下聆听猿啼声,以及回忆过去春天看到的柳树景象,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末尾的“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汀洲畔”是河岸边的草地,“白蘋”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这两者都是古代文人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天台招提薮,我常避其尘。
夫岂无名缁,近腻终汗人。
衲子来西州,见之独情亲。
岂惟枌社意,亦喜丛林声。
钦公惜我去,索赠良殷勤。
子道我弗学,安能淑而身。
虽然第一义,儒释曾何分。
要踏石头路,须还铁脚根。
向子识损益,扬雄爱清静。
我行萧滩上,二宅驾辄命。
而于酬唱中,又得胡安丰。
诗作文选体,字有眉山踪。
扫门今已后,倾盖非敢望。
谈间问先世,盖乃丈人行。
归州片时程,乃复来高轩。
从容仅数刻,倾倒贻百篇。
平生嗜江山,到处须著语。
及兹足漫摇,久乃舌自拄。
时惟桂林掾,与彼新喻丞。
俱以行卷来,暴富如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