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秦经越过,归寺海西峰。
石涧双流水,山门九里松。
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
妙宇研磨讲,应齐智者踪。
辞秦经越过,归寺海西峰。
石涧双流水,山门九里松。
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
妙宇研磨讲,应齐智者踪。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返回天台山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僧人的归隐之心。首句“辞秦经越过”,表明僧人告别了某地,经过了秦岭这一自然屏障。接下来的“归寺海西峰”则明确了其归宿之所在——天台山上的寺庙。
“石涧双流水”、“山门九里松”两句,更是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天台山清幽的自然景观。其中,“石涧双流水”形象地描绘了泉水在岩石间奔流形成两股溪流,给人以清冽脱俗之感。而“山门九里松”则展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景色,既映射出天台山风光如画,也暗示了僧人的隐居生活。
诗中紧接着的两句,“曾闻清禁漏,卻听赤城钟”,通过对声音的描写,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意境。其中“清禁漏”指的是宫廷中的水漏计时之声,而“却听赤城钟”则是僧人在天台山中听到的寺庙钟声,从此可见其心向往的一方净土。
末两句“妙宇研磨讲,应齐智者踪”,则表明了僧人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和修炼,以及对于追寻智慧者的脚步的期待。在这里,“妙宇”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与真理,而“研磨讲”则是指对经典的研读与讲解。最后一句“应齐智者踪”,表达了僧人渴望追随前贤智者的脚步,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宗教情怀,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僧人归隐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怅望西州路,经年感旧恩。
尝因石头醉,不觉至州门。
至州门,应恸哭,舆疾归来尘满目。
羯儿江上兵八千,鼋子车中年十六。
苍生满地终奈何,一枕白鸡春梦足。
中原心,东山志。两难凭,俱不遂,几人能有羊昙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