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云经天,究无雨沾地。
悯农眼欲穿,罪已心如醉。
朅来绿野亭,迟见黄云穗。
桔槔苦耕夫,稍救禾苗稚。
十日纵可待,倏忽过三四。
把卷解烦忧,增惭聊拨置。
常有云经天,究无雨沾地。
悯农眼欲穿,罪已心如醉。
朅来绿野亭,迟见黄云穗。
桔槔苦耕夫,稍救禾苗稚。
十日纵可待,倏忽过三四。
把卷解烦忧,增惭聊拨置。
这首诗名为《常有》,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描绘了对农业干旱的忧虑与期盼,以及在绿野亭中等待雨水的场景。
首句“常有云经天”,描述了天空中云朵的频繁出现,却并未带来雨水。接着“究无雨沾地”表达了尽管云层浓厚,但地面却未见一滴雨水的现实,体现了对干旱的无奈和担忧。
“悯农眼欲穿,罪已心如醉”两句,诗人以“悯农”自居,表达了对农民因干旱而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内疚感,仿佛自己也陷入了某种醉酒般的迷惘状态。
“朅来绿野亭,迟见黄云穗”转而描写诗人来到绿野亭,期待着黄云中的稻穗能带来雨水的景象。这里的“黄云穗”象征着希望,表达了诗人对雨水降临的渴望。
“桔槔苦耕夫,稍救禾苗稚”则将视角转向辛勤耕作的农民,通过“桔槔”这一农具,形象地展现了农民在干旱条件下仍坚持劳作的艰苦情景。同时,“稍救禾苗稚”表明雨水虽未完全解决干旱问题,但至少能稍微缓解禾苗的干渴。
最后,“十日纵可待,倏忽过三四”表达了对雨水迟迟不至的焦急心情,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把卷解烦忧,增惭聊拨置”来寻求内心的平静,通过阅读书籍来排解忧虑,并对此前的焦虑表示了一种自我宽慰的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干旱现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无奈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