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罗浮耸万山,画图曾进悦天颜。
金炉飞篆乘鸾去,玉笈翻经引鹤还。
棋洞落花春寂寂,药槽流水夜潺潺。
人来共道修仙易,谁肯安心学坐圜。
一望罗浮耸万山,画图曾进悦天颜。
金炉飞篆乘鸾去,玉笈翻经引鹤还。
棋洞落花春寂寂,药槽流水夜潺潺。
人来共道修仙易,谁肯安心学坐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修仙图景,充满了道教的色彩和理念。诗人以“一望罗浮耸万山”开篇,展现了宏伟壮丽的自然风光,罗浮山是道教名山,也是修炼之地,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对仙境的向往。接着,“画图曾进悦天颜”则暗示这幅图不仅美到极致,而且得到了天神的喜爱,可见其艺术价值和精神意义。
“金炉飞篆乘鸾去,玉笈翻经引鹤还”两句,则描绘了仙人修炼的场景。金炉是用于烧香或煎丹的器具,飞篆则是仙人乘坐的神奇交通工具,乘鸾而去展现了仙人的自由自在。玉笈和翻经则代表着对道教典籍的研习,引鹤还可能暗指修炼后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棋洞落花春寂寂,药槽流水夜潺潺”两句,则是对仙人隐居之地的描写。棋洞即古时隐士或道士下棋之处,落花则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美好;药槽中的流水,更是在夜晚时分显得格外清澈和安静。
最后,“人来共道修仙易,谁肯安心学坐圜”则表达了诗人对修炼成仙的思考。人们普遍认为修仙容易,但愿意安心坐禅修行的人却不多,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真正追求精神境界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其鲜明的意象和流畅的韵律,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仙境的理想世界。
南能北秀同一师,朝参暮请同一时。
胡为分宗作南北,匹似骨肉成乖离?
只缘见性有差别,究竟也知无二说。
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
丈夫岂肯师于心,便从陆地甘平沉。
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
空室老矣无机智,吃饭有时忘却箸。
因子凌晨觅赠言,掇笔不觉书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