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觐佛朝天子,各以宝花楼阁俱。
为问上方银世界,不知有此夜寒无。
何年觐佛朝天子,各以宝花楼阁俱。
为问上方银世界,不知有此夜寒无。
这首诗《三学院对月》由金代诗人赵秉文所作,通过“何年”、“各以宝花楼阁俱”、“为问上方银世界”等词句,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神秘莫测的意境。诗人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巧妙融合,以“何年”引出对历史与未来的遐想,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永恒。同时,“各以宝花楼阁俱”描绘了一幅宝光璀璨、楼阁林立的景象,仿佛是人间仙境,又或是佛国净土,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为问上方银世界”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现实的氛围,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一个纯净、洁白的世界,让人不禁思考其背后的寓意——或许是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望,或者是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而“不知有此夜寒无”则在对比中凸显了月夜的静谧与寒冷,同时也暗示了即使在如此美好的世界中,也存在着自然界的规律与变化,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同时也需面对生活的冷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既梦幻又富含哲理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祇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常姑前。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是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边邹鲁是潮阳。
楚人固多孱,妄谓秋可悲。
宁知河岳间,气俗乐此时。
壮士鸣雕弓,健马嚼枯萁。
日驰三百里,榆关赴战期。
阵云压龙庭,杀气摇参旗。
炽火燎狐兔,倒泻黄金卮。
勒铭燕然石,千载镇胡儿。
安能空山里,冻研哦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