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伯端的作品,它体现了佛教中“即心即道”的思想。诗中的“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表达了一种直接以心观物,从而领悟真理的心境。这也契合了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则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心灵状态。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以及这种追求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
然而,“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警示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与分辨可能导致对真相的误解。这里的“颠倒见”指的是由于概念和知识的束缚,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方式。
最后,“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则是说,当我们能够超脱对外界事物的执着,无心地观察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佛教中的“菩提”,即觉悟之道。这里的“菩提面”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实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心”的探讨,展现了禅宗中关于觉悟和修行的一种深刻理解,它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知识与认知,直接触达内在的心性。
高峰巉岩凌紫烟,下有江水连青天。
美人隐迹山水里,闭户读书经十年。
古今成败归穷讨,万事浮云皆草草。
志趣思同野鹤閒,襟怀欲与秋天杳。
戋戋束帛下丘园,拂曙来登金马门。
一官小试职巡逻,公署独临湖上村。
水光掩映山光冷,鸡犬不鸣墟落静。
卷帘独坐谩长吟,起看花阴转虚径。
缅怀当日读书时,空忆王孙芳草诗。
寄语山中旧泉石,沧州别有岁寒期。
青山嵯峨云外起,下有澄湖绵十里。
春风吹雨洗吴天,天净湖明玉镜圆。
范公昔日曾游处,水色山光带烟树。
春明画舫载笙歌,独有游人自来去。
美人从此赴京师,湖上杨花正乱飞。
歌罢湖山前度曲,佩声归去侍彤闱。
金銮仙品,叹遭逢不偶,竹溪同逸。
兴到淋漓挥翰墨,急起临泉浣笔。
寄傲琴书,陶情山水,风雨何妨出?
飘翩尘外,笑时人处裈虱。
闻说游宦滇南,碧鸡金马,峰嶂何冥密。
携取烟岚归正好,掩映荆南如一。
水榭风清,琴台云绕,在在堪容膝。
茶香樱熟,不须海上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