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空几旬雨,四海低鹏翮。
昼不见日精,夜不见月魄。
洒尽天汉流,蒸烂女娲石。
涂潦将埋轮,牛马困负轭。
群虫无土蛰,百果就枝坼。
安能诛阴虬,坐使天地辟。
秋空几旬雨,四海低鹏翮。
昼不见日精,夜不见月魄。
洒尽天汉流,蒸烂女娲石。
涂潦将埋轮,牛马困负轭。
群虫无土蛰,百果就枝坼。
安能诛阴虬,坐使天地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苦雨》,描绘了连绵多时的秋雨给大地带来的严重影响。诗中通过"几旬雨"、"低鹏翮"等描绘出天空阴沉、大鹏难以展翅的景象,反映出雨势之大。"昼不见日精,夜不见月魄"进一步强调了长时间的阴暗,白天阳光被遮蔽,夜晚月光也被淹没。
诗人接着用"洒尽天汉流,蒸烂女娲石"来比喻雨水之多,仿佛连天河都被倾倒,连神话中的补天五彩石都被溶解。这样的夸张手法展现了雨势的猛烈和持久。"涂潦将埋轮,牛马困负轭"则写实了雨水对交通和农事的困扰,车轮几乎被淹没,牛马也因负重而疲惫。
"群虫无土蛰,百果就枝坼"描述了雨后昆虫无法冬眠,果实因湿气而开裂的场景,显示出大自然在恶劣天气下的无奈。最后两句"安能诛阴虬,坐使天地辟"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阻止这场苦雨的无奈,以及对改变这种困境的渴望,希望有能力像神话中的阴龙那样,驱散乌云,让天地重见光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苦雨带来的破坏和诗人内心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