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疏灯落烬迟,梦醒如中薄寒时。
风通花气全归枕,月转楼阴倒入池。
如此夜深犹有笛,可因春尽竟无诗。
开门便赴寻山约,酒熟茶香短簿词。
绿树疏灯落烬迟,梦醒如中薄寒时。
风通花气全归枕,月转楼阴倒入池。
如此夜深犹有笛,可因春尽竟无诗。
开门便赴寻山约,酒熟茶香短簿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静谧、月色朦胧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宿于许天植见山楼时的独特感受。
首联“绿树疏灯落烬迟,梦醒如中薄寒时”以“绿树”、“疏灯”、“落烬”等意象勾勒出夜晚的宁静与微凉,仿佛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氛围。接着,“梦醒如中薄寒时”一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恍惚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让人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
颔联“风通花气全归枕,月转楼阴倒入池”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和谐。微风轻拂,花香四溢,似乎都融入了诗人的枕边,而月亮的移动,使得楼影投射到池水中,形成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颈联“如此夜深犹有笛,可因春尽竟无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深深感慨。深夜里,仍有悠扬的笛声回荡,而春天即将过去,诗人却未能写出相应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出一丝遗憾与无奈。
尾联“开门便赴寻山约,酒熟茶香短簿词”则是诗人决定在这样的夜晚之后,继续他的生活和追求,无论是与山友相约登山,还是享受酒香茶韵,都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流露,展现了清幽、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意境,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
旦公山堂城东南,画图古桧何毵毵。
城中无山有山癖,直藉豪墨穷幽探。
旦公弹琴古桧下,郁郁窗户生晴岚。
春雨时来鹤鸣谷,秋声夜作龙吟潭。
先皇昼坐群玉府,内使趣召飞双骖。
毕宏韦偃出中秘,营丘北苑开縢缄。
是时旦公主舒卷,一二文士相交参。
旦公归来坐成想,亦颇拈笔为楩楠。
伯熙奉诏每有作,礧砢相并将无惭。
嗟予怀归亦已久,摩挲老目百不堪。
山中岂乏真偃蹇,可容白发抽朝簪。
陶翁昔好菊,荒径不暇锄。
素琴初无弦,名酒亦屡虚。
虽有二三子,薪水不读书。
凄凉千载下,高名将焉如。
不如鬼谷洞,郑子乐有馀。
种菊以为田,田中更为庐。
善药不二价,咏觞送居诸。
有子挥五弦,凉风在庭除。
时来青田鹤,亦出濠梁鱼。
昨者游京师,侯门曳华裾。
捧檄忽一喜,翩然告归与。
芳蒲采甘露,玉浆酿清醑。
老父坐堂上,稚子具篮舆。
晨游南山陲,暮濯清水渠。
席閒抚猗兰,房中咏《关雎》。
以此得高寿,何必南阳居。
山茶本冬花,憔悴遂开晚。
侪辈斗芬芳,己独尚息偃。
及兹春事深,渥丹始赫烜。
参列姚魏前,正色无婉娩。
因之观我生,平昔匪骄蹇。
衡门自栖迟,临老遇推挽。
朱紫皆少年,迹亲心自远。
华颠岂怀荣,田里幸得返。
功名船上滩,岁月轮下坂。
抚树三叹息,岁寒同缱绻。
亭亭凤宁山,形势若飞动。
胡为不飞去,仙真此抟控。
灵迹既不閟,烟霞遂增重。
城居见其图,清赏时入梦。
本朝事幽寻,霜风肃飞鞚。
适与佳节会,更与佳人共。
危亭搆两翼,飞云连画栋。
翠柏泻秋声,红树列清供。
遐观千里近,长歌百杯送。
洹流嗽其根,俯瞰清可弄。
陟降自忘疲,酬酢益豪纵。
牛山何用悲,兹方待鸣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