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像虽相似,水中空捉月。
非教亦非禅,使我如何说。
貌像虽相似,水中空捉月。
非教亦非禅,使我如何说。
这首诗以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形似与本质、教化与禅悟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困惑。
“貌像虽相似,水中空捉月。”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外在的相似性比作水中之月,难以触及。它暗示了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忽视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形似与实质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如同水中之月,只能远观而无法真正捕捉。
接下来,“非教亦非禅,使我如何说。” 这句话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指出,尽管人们可能追求教义或禅悟,但真正的理解并非简单地通过教导或禅修就能获得。这里的“非教亦非禅”表达了对传统路径的质疑,强调了超越常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诗人似乎在探索一种超越表面形式、深入本质的途径,却也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准确表达这种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形似与实质、教化与禅悟的对比,引发了对深层次精神追求的思考。它鼓励读者超越表象,探寻事物更深层的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促刺复促刺,劝织声转剧。
小妇跣雨采桑归,大姑煮雪抽丝绎。
辛勤欲织禦寒衣,朝暮惟恐不盈尺。
织成门外迫催租,不了输租仍卖绤。
妇姑对泣儿号寒,更无可补儿衣隙。
帛暖本拟代绤寒,卖绤寒来愈无策。
促刺兮,促刺兮,劝人织兮织何益。
贮之金屋是何人,重重绫锦饰珠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