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塔如片瓦,镕铸何工巧。
隆起栏楯形,图识尚可了。
知是五代物,厥惟钱王造。
是类万有千,聚散不可保。
几历兵火灾,存者今已少。
蒋生偶获之,什袭逾重宝。
施舍镇精庐,此意实微眇。
诵公喜我至,出示光尚皎。
洼处填黄金,显见诸相好。
屠儿额偏广,下放刀仗小。
一者既若斯,诸馀皆可晓。
铜塔如片瓦,镕铸何工巧。
隆起栏楯形,图识尚可了。
知是五代物,厥惟钱王造。
是类万有千,聚散不可保。
几历兵火灾,存者今已少。
蒋生偶获之,什袭逾重宝。
施舍镇精庐,此意实微眇。
诵公喜我至,出示光尚皎。
洼处填黄金,显见诸相好。
屠儿额偏广,下放刀仗小。
一者既若斯,诸馀皆可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奇特的铜塔,其构造之精巧令人赞叹不已。诗人通过描述铜塔的形状和装饰,展现了它作为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所铸的珍贵文物的历史价值。铜塔虽历经战争与火灾,但依然保存了一些痕迹,显示出其非凡的耐久性。诗人提到蒋生偶然得到了这座铜塔,并将其妥善保管,用于施舍供养寺庙,体现了其深邃的宗教信仰和慈悲之心。
诗人还特别提到了铜塔上的细节,如填充黄金的部分,以及铜塔上栩栩如生的雕像,包括一个额头较宽的屠夫形象,以及下方放置的小刀和武器,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铜塔的艺术魅力,也丰富了其象征意义。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铜塔主人周筼的赞赏之情,称其展示给自己的铜塔依然明亮耀眼,且在某些凹陷处填充了黄金,使得各处的雕像更加生动鲜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铜塔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宁上人,乃是妙喜之云孙。
西江一口吸不尽,又向玉溪寻白云。
玉溪澄澄清见底,千年?接曹溪水。
松风吹作海潮音,重重楼阁凌空起。
到寺欣逢大闰年,宝花如雨散诸天。
有约中秋月明夜,待余来问木樨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