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灵异此山川,远海高丘一望前。
煦煦阳和随意领,玄玄太极妙心传。
松阴三尺焚香石,花底千寻滴露泉。
何处道人来倚杖,海天亭畔和瑶篇。
古今灵异此山川,远海高丘一望前。
煦煦阳和随意领,玄玄太极妙心传。
松阴三尺焚香石,花底千寻滴露泉。
何处道人来倚杖,海天亭畔和瑶篇。
这首诗描绘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与对道家哲学的深思。首句“古今灵异此山川”开篇即以“灵异”二字点出山川之独特,暗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古老。接着“远海高丘一望前”则通过广阔的视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宏观把握。
“煦煦阳和随意领,玄玄太极妙心传”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温暖的阳光与深奥的太极哲学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和谐共生的理解,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松阴三尺焚香石,花底千寻滴露泉”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松树下的焚香石与花丛中滴落的露水泉,既体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内心的净化与宁静。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最后,“何处道人来倚杖,海天亭畔和瑶篇”以问句的形式收尾,引人遐想。似乎有一位道人在此处静静地思考,与自然和谐共处,或许在吟诵着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诗歌。这一句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哲学思想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精神世界和谐统一的追求,以及对超脱世俗、与天地同呼吸的生活境界的向往。
金石有销毁,孝节宁容亏。
妾为何家女,二亲蚤背违。
一从归李门,抚育恩最慈。
老姑偶罹疾,药石弗能治。
饮泣吁彼苍,刲股炼为糜。
糜进疾幸瘳,窃庆获所依。
爰念合卺日,年纪甫及笄。
上堂奉翁姑,入室哺婴儿。
春秋洁蘋藻,旦暮治枲丝。
女红分所专,中馈乃其宜。
无何失所天,凄恻空泪垂。
寒风吹短发,茕茕守空帷。
矢心若皎日,匪石可转移。
官府备咨访,上达九重知。
有诏下旌表,束帛加赐遗。
恩宠匪徒锡,无乃重民彝。
乡邦耆彦嘉孝节,纪述应有琼琚辞。
乌头双表虽已摧,至今令誉恒昭而。
漳河河边起铜爵,烜赫威声穷朔漠。
台中妖姬盛如云,凤帐鸾帏翠罗薄。
清歌一曲秋风前,飘飘吹入青云间。
台前老树恨未已,至今叶染啼痕斑。
当年艳骨归何处,鸟能清歌柳能舞。
欲持斗酒酹英雄,寂历西陵暗风雨。
重瞳仗剑东方来,霸气欲压彭城摧。
噫呜啐咄止如此,日思飞鞚游高台。
击鼓撞钟誇侈靡,五色龙文望中起。
阴陵失道空自伤,不见当时千万骑。
东城决战心犹雄,草木惨惨生悲风。
沛公自是真天子,看渠百战徒刭死。
吴中有陈氏,诗礼著家声。
相彼绿水居,犹如德星亭。
有美如诚翁,文艺夙驰名。
早赴玉楼招,不及享修龄。
夫人属盛年,抆泪抚其婴。
空闺鸣机杼,孤灯影茕茕。
旦暮示慈训,遗孤幸有成。
喜能绍箕裘,孝行尤足称。
诸孙亦秀发,文采丹凤翎。
节义有丰报,如穫必于耕。
是家天所祐,和气盈门庭。
旌书自天下,恩光被里闳。
峨峨贞节门,华表高峥嵘。
因为贞节篇,庶以扬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