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
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画灰促膝,谓弗闻焉。
书其后者,不啻耳属于垣。
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吾谁欺乎,与时偕行。
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
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画灰促膝,谓弗闻焉。
书其后者,不啻耳属于垣。
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吾谁欺乎,与时偕行。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几个深刻的道理。首先,诗中提到“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形象地说明了再大的障碍也无法完全遮挡远处的高山,暗示了知识或见识的局限性。接着,“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则进一步强调,即使有障碍物,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如闭眼)来避免看到某些事物,暗喻了人们可以通过主观选择来忽视某些信息。
“画灰促膝,谓弗闻焉”通过描述在灰烬上写字,即使坐得很近的人也听不到声音,来比喻有些事情即使表面上没有直接交流,但信息依然可以传达出去,强调了信息传播的间接性和广泛性。
“书其后者,不啻耳属于垣”则指出,即使在墙边写下的字,耳朵贴在墙上也能听到,象征着信息的传播无处不在,即使是最隐蔽的地方也无法完全隔绝信息的传递。
最后,“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吾谁欺乎,与时偕行”表达了对自我认知和他人理解能力的反思,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低估他人的智慧,强调了与时代同步、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知识、信息传播、自我认知以及社会互动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