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兹淫春霖,曾不避甲子。
荷锄做秧田,宁欠三寸水。
社戊占丰登,不以此故已。
径起觳觫公,鸣蓑共于耜。
今兹淫春霖,曾不避甲子。
荷锄做秧田,宁欠三寸水。
社戊占丰登,不以此故已。
径起觳觫公,鸣蓑共于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农事景象,展现了古人对农业劳动的重视与热爱。诗中“淫春霖”一词,既形容了春雨的丰沛,也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生机的勃发。"曾不避甲子"则表明无论是哪一个时辰,都在积极地进行农事活动,不以时间为阻碍。
“荷锄作秧田,宁欠三寸水”两句,从字面上理解,是说即使田地缺水,也宁愿少种一些,而不是放弃耕种。这里的"宁欠三寸水"强调了农人对土地的珍视和对来年收成的期望。
“社戊占丰登,不以此故已”则表达了一种满足与喜悦之情,社日即古代的节庆之一,可能是指乡村集市或祭祀活动。"不以此故已"意味着农人在享受节庆的同时,也不会因此而懈怠对土地的劳作。
“径起觳觫公,鸣蓑共于耜”两句描绘了农事繁忙的情景,"径起"指的是直接开始工作,而不拖延;"觳觫公"形容农工具的坚固与可靠;"鸣蓑共于耜"则是一种比喻,用鸟儿在田野间自由飞翔来表达劳动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对春季雨水、田地耕作、社日庆典以及农具工具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农民对于土地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不懈怠的劳动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深刻理解。
煌煌世冑馀,夫子非碌碌。
由来有诗书,所以能绝俗。
得官本河朔,瓜期未易促。
扁舟下南来,逸驾追鸣鹄。
遇胜即徜徉,风餐兼露宿。
嗟余偶倾盖,一笑外羁束。
杖策每过从,相携访山谷。
东风披鲜云,绣错出林麓。
松门有时尽,幽景无断续。
崖转闻钟声,林疏见华屋。
衔山馀落景,归迹犹踯躅。
谁云邺下欢,往事不可复。
吾曹二三子,取乐亦云足。
愿公寄新诗,一一能见录。
船头行北归,囊橐有美玉。
尘埃京洛人,亦与洗心目。
关河迢递,恨塞日昏黄,难传标格。
沙净水澄清澈好,点点萧萧历历。
晓镜修眉,清波皱影,淡写层层碧。
分明瞥见,孤舟莫弄渔笛。
贴水浴鹜争飞,凌乱波纹,未放千双直。
风裂云痕开夕照,还与芦花相即。
野岸霜前,南楼月下,应恨无人识。
晓来无据,教人空望天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