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叶狂四天,吾嗟借风势。
当其势未平,谁敢戢横厉?
万理归本根,花实尽蒙翳。
苍松不媚春,乃不受秋制。
吾生名厕儒,所学已微细。
何复累诸妄,而使心受蔽。
飞叶狂四天,吾嗟借风势。
当其势未平,谁敢戢横厉?
万理归本根,花实尽蒙翳。
苍松不媚春,乃不受秋制。
吾生名厕儒,所学已微细。
何复累诸妄,而使心受蔽。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读书偶得示妹陈文学继揆五章》中的第二章。全诗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飞叶狂四天,吾嗟借风势”描绘了狂风中落叶纷飞的景象,借以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控。接着,“当其势未平,谁敢戢横厉?”进一步强调在逆境中,人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凉。
“万理归本根,花实尽蒙翳。”这两句则转向对事物本质的探讨,指出万事万物最终都归于根本,如同花朵与果实被遮蔽一般,暗示着世间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苍松不媚春,乃不受秋制。”通过对比苍松不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其本性,象征着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是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颂扬。
最后,“吾生名厕儒,所学已微细。何复累诸妄,而使心受蔽。”诗人自省,反思自己作为儒家学者,虽然学习了一些知识,但为何还会受到虚妄之念的困扰,让心灵蒙蔽。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修养和内心纯净的追求,以及对消除杂念、保持真我状态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对人生、自然规律、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桐柏古福地,琼台上侵星。
仙人种玉处,瑶草犹亭亭。
羽人纫作佩,瑞露濯芳馨。
悬崖百丈坑,九畴诗得经。
真境有谁何,守护烦六丁。
长官仙李氏,不畏兹山灵。
河阳无数花,叶蕊炫紫青。
受此贞洁姿,不露凡卉形。
命彼轻举者,窃取岩中扃。
封植入笼槛,罗列帝轩屏。
结根失所托,催残日飘零。
揖我求我言,矢诗当见听。
草木遂其性,民物自安宁。
君其毋求奇,采掇遮可停。
兰玉近取譬,何用专阶庭。
人观尽白眼,莫遣下青冥。
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
兹地世未知,仙游良可珍。
平湖瞰其中,翠巘围四垠。
青松千万植,落瀑如悬巾。
佛庙耸殿塔,装点纷图新。
清溪与断崖,水石声磷磷。
峰巅见沧海,日出常先晨。
花草时节异,宁问秋夏春。
陵谷千万古,岂无答道人。
德微言不信,又恐远故堙。
樽酒且乐我,醉来事事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