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仕途失意者对于逃离尘世、隐居自然的向往之情。首句“少寻道士居嵩岭”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年轻时曾追随道士到嵩山去过,而现在则是晚年想要模仿高僧住在沃洲(即沃洲寺),显示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渴望。紧接着“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悲哀与无奈。
中间两句“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自然之美、隐逸于深山之中的愿望,并且已经在虎丘拥有了一片可以隐居的田园。最后,“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则是对一位名叫子猷的人物的描写,可能是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日日金马门,相对或无语。
闻君当远行,语不尽愁绪。
乃识非伤暌,何当惜欢聚。
愿为并翼飞,而乏凌云羽。
之子身历地,伊我心驰所。
况子非常人,武勇绍乃祖。
努力酬主知,莫繫交情苦。
仰瞻日与月,东西相背处。
其心苟不隔,合朔从堪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