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十四科头·其十二境照不二》
《十四科头·其十二境照不二》全文
南北朝 / 宝志   形式: 古风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

地狱天堂一相,涅盘生死空名。

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

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

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

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

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

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0)
鉴赏

这首诗由南北朝时期的高僧宝志所作,名为《十四科头(其十二)境照不二》。宝志大师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深邃理解的独到见解。

诗中首先提出“禅师体离无明”,意指禅师在修行过程中,通过去除内心的迷惑和无知,达到心灵的清净状态。接着,“烦恼从何处生?”则引出对烦恼根源的思考,暗示烦恼并非外在事物所生,而是内心意识的产物。

“地狱天堂一相,涅盘生死空名”这两句,宝志大师运用对比手法,指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生死、天堂或地狱之分,一切皆是虚幻的表象。接下来,“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强调了佛法修行的内在性,即贪嗔等烦恼和佛道的追求都不是外在行为所能实现的,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解脱。

“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表明了佛教的核心理念——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自我觉悟。这体现了佛教对众生平等的深刻认识。

“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即不被外界的声色名利所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应符合无生的真理。

“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强调了正念的重要性,即在每一念中都能洞察宇宙的真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指出真正的佛法修行不是遵循固定的教条或法律,而是通过自我约束和内心的自由,达到圆满的境界。

最后,“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总结了整个修行过程,即超越了文字和形式的束缚,达到了与宇宙本源的合一,如同虚空一般,没有任何执着和依赖。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修行的精髓,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作者介绍

宝志
朝代:南北朝

猜你喜欢

江城子.为满春泽赋横空楼

下临无地手扪天。上云烟。俯山川。

栖止危巢,不隔道林禅。

坐处清高风雨隔,全万境,一壶悬。

我来直欲挟飞仙。海为田。是何年。

如此江声,啸咏白鸥前。

老树无根云懵懂,凭寄语、米家船。

(0)

斗婵娟/霜叶飞.春感

旧家池沼。寻芳处、从教飞燕频绕。

一湾柳护水房春,看镜鸾窥晓。晕宿酒、双蛾淡扫。

罗襦飘带腰围小。尽醉方归去,又暗约明朝斗草。

谁解先到。

心绪乱若晴丝,那回游处,坠红争恋残照。

近来心事渐无多,尚被莺声恼。便白发、如今纵少。

情怀不似前时好。

谩伫立、东风外,愁极还醒,背花一笑。

(0)

小重山.赋云屋

清气飞来望似空。数椽何用草,膝堪容。

卷将一片当帘栊。难持赠,只在此山中。

鱼影倦随风。无心成雨意,又西东。

都缘窗户自玲珑。江枫外,不隔夜深钟。

(0)

登黄鹤楼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

黄鹤信稀烟树老,碧云魂乱晚风清。

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

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

(0)

减字木兰花·其六二十六日立春

春如有意。未接年华春已至。春事还新。

多得年时五日春。春郊便绿。只向腊前春已足。

屈指元宵。正是新春二十朝。

(0)

青玉案.饯别刘恭父

红尘冉冉长安路。看风度、凝然去。

唱彻阳关留不住。甘棠庭院,芰荷香渚。

尽是相思处。龟鱼从此谁为主。好记江湖断肠句。

万斛离愁休更诉。洞庭烟棹,楚楼风露。

去作为霖雨。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鲍寿孙 窦叔向 刘伶 陈玉璂 宝鋆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韩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