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书屋书满车,南村书声声满家。
读书不作村学究,身为郎官印如斗。
如今秪合称书乡,不独书堆人姓张。
南村书屋书满车,南村书声声满家。
读书不作村学究,身为郎官印如斗。
如今秪合称书乡,不独书堆人姓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读书生活画卷。首句“南村书屋书满车”,以“书满车”形象地展现了书屋藏书之丰富,暗示了南村浓厚的书香氛围。接着,“南村书声声满家”一句,通过“书声满家”,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仿佛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读书不作村学究”,诗人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态度,不拘泥于死板的学问,而是追求真正的理解和应用。接下来,“身为郎官印如斗”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读书人不仅在精神上富足,而且在社会地位上也有所成就,如同官印般显赫。
最后,“如今秪合称书乡,不独书堆人姓张”两句,总结了主题,指出南村已经因丰富的书籍和浓厚的读书风气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书乡”,不仅仅是书堆的地方,更是人才辈出的象征,不再局限于某个人的名字或姓氏。
整体而言,这首诗赞美了南村的读书风尚,以及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美好愿景,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
莺花婉娩天,晴空落红雨。
千里赋远游,山水无重数。
武夷天下甲,清绝多奇趣。
名峰三十六,一一拱天柱。
隔岸分西东,回首时一顾。
孤高自特立,不肯相朋附。
溪流走其下,萦纡溢清泚。
荒烟锁寒碧,晴岚滴空翠。
曲曲深复深,行行止且止。
时闻欸乃歌,恍入桃源路。
山禽相应答,岭云自吞吐。
此境非人寰,蔚为神仙所。
我欲深穷□,白鸥没星渚。
旧家宋玉,是何人、偏到秋来凄惨。
细雨疏风天气冷,离别令人销黯。
樯燕飞归,岸花吹送,自是生怀感。
挑灯酌酒,平生明目张胆。
二十年在江湖,枫亭柳驿,往事都曾览。
胸次可吞云梦九,也没尘埃一糁。
木落山高,云寒雁断,水瘦溪痕减。
不知把菊,又在何处轩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