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诗虽存,诗义终支离。
论语首学而,其教先自治。
继之以为政,而后论所施。
孟子则不然,所重在救时。
知言与养气,姑弗遽及斯。
先载齐与梁,两君问答词。
其于本末间,似乎倒置之。
尼山与邹峄,同为万世师。
何敢妄拟议,愿为深长思。
不然诗虽存,诗义终支离。
论语首学而,其教先自治。
继之以为政,而后论所施。
孟子则不然,所重在救时。
知言与养气,姑弗遽及斯。
先载齐与梁,两君问答词。
其于本末间,似乎倒置之。
尼山与邹峄,同为万世师。
何敢妄拟议,愿为深长思。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俞樾的《读经偶得.选二(其二)》,通过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比较,表达了对两位圣贤教导的不同侧重的理解。诗中提到孔子的教育首重个人修养(“其教先自治”),然后推广到政治(“继之以为政”),而孟子更关注时代救赎(“所重在救时”)。诗人指出孔子与孟子在理论阐述上的顺序似乎有所颠倒,但都尊为万世师表。最后,诗人谦虚地表示不敢随意评说,希望读者能深入思考他们的教导。
诗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儒家经典的内在逻辑和两位大师的独特贡献,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整体风格简练,富含哲理,体现了清代学者对经典的研读与反思。
目断千山嗟宿草,言犹在耳奈从何。
文人纵有诗人少,侠气不如道气多。
哲匠久埋泉下骨,吟徒今似法中魔。
吾非具眼空饶舌,自掩柴扉适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