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仁兮降乱离,嗟余去此其从谁。
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云旓相荡摩。
流星白羽腰间插,叠鼓遥翻瀚海波。
一门骨肉散百草,安得无泪如黄河。
天不仁兮降乱离,嗟余去此其从谁。
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云旓相荡摩。
流星白羽腰间插,叠鼓遥翻瀚海波。
一门骨肉散百草,安得无泪如黄河。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胡笳十八拍·其二》。诗中充满了对边塞战乱的描写和个人悲凉的情感。
"天不仁兮降乱离"一句,通过“天不仁”来表达对自然界无情变化的哀叹,同时也反映出人间战乱的频繁。接着的"嗟余去此其从谁"则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心境,寻找可以依靠的人或力量。
接下来的几句"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云旓相荡摩。流星白羽腰间插,叠鼓遥翻瀚海波"描绘了一幅战争的画面:胡人(古代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的骑兵反攻,战鼓声声,箭矢交织,如同流星飞驰。诗人腰间插着白羽箭,这是武士出征前的准备,也象征着战争的紧迫和个人的英勇。
最后两句"一门骨肉散百草,安得无泪如黄河"则抒发了对家国分离、亲情断送的深切哀痛。诗人感慨万千,一门之中骨肉相连的人因为战乱而四散各地,如同百草随风飘散,心中的悲伤如同黄河般汪洋,无从抑制。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离别和亲情的深刻描绘,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晓登辕辕关,远见缑氏岭。
天下皆云海,彩翠媚孤顶。
日出水山寒,人来松雪静。
计程四十里,烟雾亭午靓。
山田冬已绿,绝顶乃万顷。
徘徊伊洛间,形势列井井。
子晋与王乔,问之鲜要领。
云有笙鹤声,往往闻夜引。
拾级登仙台,敌峰压四境。
嵩高与少室,其气入关尽。
寒辉不可数,叠嶂相与永。
漏泄元阳,爷娘搬贩,至今未休。
吐百种乡音,千般扭扮,一生人我,几许机谋。
有限光阴,无穷活计,汲汲忙忙作马牛。
何时了,觉来枕上,试听更筹。古今多少风流。
想蝇利蜗名谁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
三回拜相,两度封侯。
采菊篱边,种瓜园内,都只到邙山土一邱。
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