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朦胧,望小蟾乍涌,人立桐阴。
草根虫语,沾衣露下,双双睡稳胎禽。
芭蕉掩却红灯,天街夜色深沈。
又谁家、一声声,不住敲动寒砧。
当此月满风微,把冰丝再鼓,谱入瑶琴。
井栏杆外,闪闪不定,萤火几点难寻。
清辉暗转花稍,良宵一刻千金。
想嫦娥、也如我,爱月不顾更深。
树影朦胧,望小蟾乍涌,人立桐阴。
草根虫语,沾衣露下,双双睡稳胎禽。
芭蕉掩却红灯,天街夜色深沈。
又谁家、一声声,不住敲动寒砧。
当此月满风微,把冰丝再鼓,谱入瑶琴。
井栏杆外,闪闪不定,萤火几点难寻。
清辉暗转花稍,良宵一刻千金。
想嫦娥、也如我,爱月不顾更深。
这首《爱月夜眠迟》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夜晚景象。诗人顾太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月光下的自然与人物情感的交融。
首先,诗中“树影朦胧,望小蟾乍涌,人立桐阴”三句,以月升之景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小蟾即小月亮,其“乍涌”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初升时的动态美,而“人立桐阴”则将观者置于画面之中,增加了参与感和情境感。
接着,“草根虫语,沾衣露下,双双睡稳胎禽”几句,通过听觉和触觉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生机。虫鸣、露珠轻落、鸟儿安眠,这些自然界的细微声音和现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力的夜晚场景。
“芭蕉掩却红灯,天街夜色深沈”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深沉与幽静。芭蕉叶遮挡着远处的红灯,使得夜色更加深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又谁家、一声声,不住敲动寒砧”一句,引入了捣衣声,这是古代妇女在月夜劳作的常见景象,象征着生活的辛劳与对家人的思念。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当此月满风微,把冰丝再鼓,谱入瑶琴”几句,将月光比作冰丝,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与纯净,同时通过“瑶琴”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井栏杆外,闪闪不定,萤火几点难寻”描绘了夜晚的另一番景象——萤火虫在井边闪烁,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而“清辉暗转花稍,良宵一刻千金”则赞美了夜晚的美丽与珍贵,强调了时间的宝贵。
最后,“想嫦娥、也如我,爱月不顾更深”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传说中的嫦娥相联系,表达了对月的喜爱与不舍,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问家传旧物,有清节,与高风。
任野色充庭,俗尘扫迹,谈笑从容。
生涯但随分足,比孟尝、襟度只差穷。
曾是贞元朝士,本来湖海元龙。
旦评。
推分许轩翁。
万□一词同。
喜渐近稀年,从教发白,目炯双瞳。
蟾钩又还乍吐,对荷香、莫放酒尊空。
砌下芝兰竟爽,年年家庆图中。
载西山爽气,添不重,月船轻。
记前度今朝,琼花烂漫,管领歌声。
今岁?
华深处,羡衮衣、还看彩衣荣。
人世云萍相遇,岁寒松柏长青。
行行。
催觐朵云明。
晓色上觚棱。
看春去春来,依然黄阁,移近家庭。
浮云傥来轩冕,算古今、久远是功名。
尚有寒枯卉,东君也解留情。
省*丝纶,早传到、和羹消息。
无限事、但从纲领,认教端的。
回省平生游宦处,那曾些个由人力。
算知心、惟有好湖山,秋澄碧。
从此去,开寿域。
缘底事,催行色。
傍重阳时候,且排瑶席。
何待殷勤斟菊水,底须托兴青松柏。
愿年年、浓蘸绣江波,供词笔。
庭柯一叶炎曦淡,秋光宦情相似。
驷马争驰,千帆竟送,不羡纷纷时辈。
随缘赋禄,庆官府清明,纪纲兴起。
暇日吟鞍,湖山公案更兼理。
将军犹自未老,旧时供奉曲,还有风致。
拄笏西山,蟠螭北海,却是君家盛事。
佳辰雅聚。
且满引霞觞,坐看芝砌。
富贵长年,四时谈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