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院过僧话,山门扫地迎。
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
玉蕊春阴密,琅玕晚暑清。
半生来往屡,也合送人行。
竹院过僧话,山门扫地迎。
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
玉蕊春阴密,琅玕晚暑清。
半生来往屡,也合送人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僧人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与世间英雄事迹的独特看法。
“竹院过僧话”一句,设定了一个宁静的场所——竹林环绕的寺院,僧人在此交谈着禅机或是日常琐事。紧接着,“山门扫地迎”则显示出这位隐居者对于来访者的礼遇之心。
“英雄犹有迹”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过往英雄事迹的怀念,但随即转向“般若太无情”,表达了佛家“般若”智慧超越世间情感的理念,暗示着诗人对于尘世功名利禄持有超然物外的态度。
“玉蕊春阴密,琅玕晚暑清”两句,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玉蕊”指的是美丽的花朵,这里可能是指寺院中的某种植物,其在春日里的繁盛与清晨的露珠相得益彰。而“琅玕晚暑清”则形容傍晚时分,天气变得凉爽,琅玕可能是指一种能发出清脆声音的物体,如溪流或风铃。
最后,“半生来往屡, 也合送人行”,诗人表达了对过客的惯例之举——尽管自己选择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着对外界的关怀和接纳,这里的“半生”可能意味着诗人对于自己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寺院中的自我认知。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僧人的日常描写,展现了佛教修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触及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世间功名与佛法智慧的深刻反思。
陈侯学诗如学道,又似秋虫噫寒草。
日晏肠鸣不俛眉,得意古人便忘老。
君不见向来河伯负两河,观海乃知身一蠡。
旅床争席方归去,秋水黏天不自多。
春风吹园动花鸟,霜月入户寒皎皎。
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
贫无置锥人所怜,穷到无锥不属天。
呻吟成声可管弦,能与不能安足言。
游子归心日夜流,南陔香草可晨羞。
平原晓雨半槐夏,汾上午风初麦秋。
鸿雁要须翔集早,脊令无憾急难求。
欲因行李传家信,姑射山前是晋州。
去年种苍玉,今岁抽华簪。
初萌节已具,欲奋力未任。
雷风驱急雨,滂沱三日霖。
箨龙不许蛰,倏起腾深林。
绕径初戢戢,穿篱俄森森。
吾观植物性,渐长岁月深。
此君独超轶,生来气骎骎。
伟哉岁寒种,有此特达心。
大勇久不作,进尺退复寻。
对此发幽兴,作诗因自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