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喜饮酒,举白不辞深。
及玆中岁来,巳复畏人斟。
后生多所忽,岂识老会临。
志士惜景光,登麓巳知岑。
每闻前世事,颇见古人心。
逝者良不息,将来谁嗣今。
百年当有成,泯灭宁足钦。
每怜伯牙陋,钟死破其琴。
自得苟堪传,何必求知音。俯观水中鯈,仰?云际禽。
真乐不吾隐,欣然豁烦襟。
昔时喜饮酒,举白不辞深。
及玆中岁来,巳复畏人斟。
后生多所忽,岂识老会临。
志士惜景光,登麓巳知岑。
每闻前世事,颇见古人心。
逝者良不息,将来谁嗣今。
百年当有成,泯灭宁足钦。
每怜伯牙陋,钟死破其琴。
自得苟堪传,何必求知音。俯观水中鯈,仰?云际禽。
真乐不吾隐,欣然豁烦襟。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创作的《再次上巳约友登南楼前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知音的珍视。
首句“昔时喜饮酒,举白不辞深”,回忆往日的豪情与放纵,饮酒至深也不推辞。接着,“及玆中岁来,巳复畏人斟”转折,步入中年,开始畏惧他人劝酒,暗示了岁月带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忧虑。
“后生多所忽,岂识老会临”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提醒,他们可能还未深刻理解老年的到来。接下来,“志士惜景光,登麓巳知岑”则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即使在山麓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每闻前世事,颇见古人心”通过回顾历史,诗人试图寻找古人智慧的共鸣。紧接着,“逝者良不息,将来谁嗣今”提出了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担心后人无法继承当前的价值观或文化。
“百年当有成,泯灭宁足钦”表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认为即使最终归于尘土,也应有所成就,不应轻易满足。最后,“每怜伯牙陋,钟死破其琴”引用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强调了知音难遇的珍贵,即便没有知音,也应坚持自我,不必过分寻求认可。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水中游鱼、云际飞鸟,诗人表达了对真乐的追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维还住,正烟江、雁冷月堤花碎。
离别须臾,时不再、肠断河梁都尉。
玉碗香生,金簧调苦,酒尽何曾醉。
悲君肮脏,赠言羞借毛遂。
更爱一串骊珠,风流酝藉。用意何奇肆。
沦落天涯,俱是客、应笑季鹰思脍。
露白荒城,枫青古岸,夜出含沙鬼。
星光惨淡,与卿深语休睡。
漫誇珍味重唐时,一骑红尘走荔支。
三日闽疆来海舶,自批朱颗自题诗。
久阔襟怀慰几重,莫辞绿蚁泛杯中。
津门燕市秋何限,快得酡颜相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