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徐积》
《次韵徐积》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杀鸡未肯邀季路,裹饭先须问子来。

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台。

海山入梦方东去,风雨留人得暂陪。

若说峨嵋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
sòng / shì

shāwèikěnyāoguǒfànxiānwènlái

dànjiànzhōngniányǐnhuáishìzhīpínglántái

hǎishānmèngfāngdōngfēngliúrénzànpéi

ruòshuōéméiyǎnqiánshìxiāngchùkānhuí

注释
季路:古代贤人,孔子的学生,此处代指友人。
槐市:古代市场名,常用来指隐居之地。
兰台:古代官署名,这里可能指友人的文职生涯。
峨嵋:四川名山,象征远方或理想之地。
翻译
杀鸡都不肯邀请季路,准备饭菜前必定询问你是否会来。
只看到他在中年时隐居在槐市,却不知他平时在兰台吟诗作赋。
只有在梦中,他才向东边的海山而去,风雨中他暂时停留,与我相伴。
如果说峨眉山就是眼前的风景,那么何处不是可以让我回乡的地方呢?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朋友徐积的《次韵》之后所作,从内容上看,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乡愁和友情的深切感怀。首句“杀鸡未肯邀季路”表明了对亲朋好友不愿轻易麻烦的心境,紧接着的“裹饭先须问子来”则是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考虑到家人的情况和看法,这两句传达出诗人谦逊且重视家庭与朋友关系的一面。

“但见中年隐槐市”中的“中年”可能暗指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开始有了些许退隐的想法,而“隐槐市”则是说希望能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隐藏起来。紧接着的“岂知平日赋兰台”则让人联想到诗人曾经的辉煌事迹,但现在似乎都已成为了过去。

“海山入梦方东去”一句,描绘了诗人心向往之之地,即使是在梦中也想要前往那海与山交汇的地方。紧接着的“风雨留人得暂陪”则是说即便是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只要能和亲人或者朋友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

最后两句“若说峨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峨嵊山是一座美丽的山脉,而诗人将其作为对比,用来表达对于故乡深切的情怀。这里的“故乡”并非只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它代表了所有温暖、安全和美好的记忆。而最后一句中的“不堪回”,则是说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充满了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国的思念,以及对于友情和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西湖平湖秋月联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0)

金风玉露相逢曲.丙寅中秋,是日秋分

天光如水,月光如镜,一片清辉皎洁。

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

芭蕉叶老,梧桐叶落,老健春寒秋热。

须知光景不多时,能几见、团圆佳节。

(0)

浣溪沙·其五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

(0)

途中晓发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

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0)

镜听词

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

昔时长著照容色,今夜潜将听消息。

门前地黑人来稀,无人错道朝夕归。

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

铜片铜片如有灵,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

(0)

忆江南·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王安中 曹贞吉 郑文焯 张先 高翥 苏舜钦 谢朓 李端 黄道周 葛立方 康海 林景熙 寇准 厉鹗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