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非责童子礼,儿必读手泽书。
箪瓢回也不改,宗庙赤尔何如。
冠非责童子礼,儿必读手泽书。
箪瓢回也不改,宗庙赤尔何如。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表达了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礼仪的重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句“冠非责童子礼”强调的是成人不能将责任推给儿童的礼节。这里的“冠”指成年人戴冠,即成人的标志;“非责”意味着不应该归咎于;“童子”是指未成年的孩子;“礼”则是指古代的礼仪规范。这句话是在强调,成人应当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第二句“儿必读手泽书”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里的“儿”仍然指的是孩子;“必读”意味着必须阅读;“手泽书”则是指由长辈亲手所传之书,即家谱、族规等家族传承的文献。这句话表明,孩子们应该学习并继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第三句“箪瓢回也不改”中,“箪”是一种古代盛放食物的竹器具;“瓢”则是舀水的工具,这两样东西都是简单、原始的家用器皿。“回”意味着返回或归来;“不改”则是不改变。这句话寓意为,即使生活回到最简单的状态,也不改变对传统礼仪的坚守。
最后一句“宗庙赤尔何如”中,“宗庙”指的是祖先的祠堂,是家族祭祀和崇拜祖先的地方;“赤”在这里有赤诚、光明之意,可能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尔”,即你或你们,这里特指家中的长者。“何如”则是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这句话是在询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家族长者的态度和作为如何。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礼仪、家庭教育以及族谱传承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保持家族传统和文化认同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