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得野趣,野有真曜庐。
魏先得野趣,野有野堂居。
云间沈东氏,□草衣野夫。
东屯田可种,西壤水可渔。
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
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
试问朝市宅,传舍不须臾。
朝悬奉铁券,莫死已属镂。
始知野亭野,庙堂如不如?
孟郊得野趣,野有真曜庐。
魏先得野趣,野有野堂居。
云间沈东氏,□草衣野夫。
东屯田可种,西壤水可渔。
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
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
试问朝市宅,传舍不须臾。
朝悬奉铁券,莫死已属镂。
始知野亭野,庙堂如不如?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野亭》,描绘了孟郊和魏先两位人物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所享受到的闲适生活。诗中通过对比他们与世无争的野趣生活,与朝市宅邸的繁琐和官场束缚形成鲜明对照。
"孟郊得野趣,野有真曜庐",开篇即点出孟郊的隐逸之志,他的居所简朴却充满自然之光。接着提到魏先也有同样的野趣,他的住所名为“野堂居”,暗示其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云间沈东氏,□草衣野夫",沈东氏可能是指一位隐士,穿着草衣,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东屯田可种,西壤水可渔",描述了他们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富有诗意。
"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表达了他们无需面对官府催租的烦恼,家中只有读书和种植的乐趣。"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他们在野亭中聚会朋友,享受自然与友情的温馨。
最后,诗人以"试问朝市宅,传舍不须臾"反问,将朝市的豪华宅邸与野外的简陋野亭进行对比,暗示庙堂之上繁复的礼仪和权谋,可能还不如这种简单而自由的野趣生活。
"朝悬奉铁券,莫死已属镂",进一步强调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即使拥有高位,也比不上野亭中的宁静。结尾处以"始知野亭野,庙堂如不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然与野趣的深深向往,以及对庙堂生活的质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野亭生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权力的反思。